云南临沧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考班咖啡馆着火了。家乡的圣人艾芒把闲置的豇豆变成咖啡馆,融入佤族文化,让游客品尝当地优质咖啡,体验民族风情。
牛圈变成咖啡馆 展现淳朴民族风情
49岁的艾蒙是双江佤族人。1996年,他离开家乡,踏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求学之路。毕业后,阿蒙留在北京努力工作。凭借自己的音乐艺术功底和佤族文化的魅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在北京创办了云南民族文化餐厅——“爱蒙小镇”,在北京建立了家庭。成功后,艾蒙把大量的年轻人从家乡带到北京,让他们获得知识,学习技能,实现梦想。
偶然的机会,艾曼接触到了咖啡,并有机会参加了在埃塞俄比亚举行的世界咖啡大会。从那以后,他和咖啡结下了不解之缘。
“品尝了各国的咖啡,感觉云南的咖啡品质最好。”艾莽说。恰逢其时,双江县实施“工业兴县”“文化名县”战略,鼓励引导各类农村优秀人才回乡创业,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一直关心家乡发展的艾蒙,加入了返乡先贤的队伍。2012年,他回到家乡种植咖啡,与双江县布井村委会共同建立了13.4公顷的咖啡种植示范基地。2014年,他开设了第一家“埃蒙小镇咖啡体验馆”。
2019年,临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艾蒙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他把家乡布井村的一个闲置牛棚变成了咖啡馆。咖啡馆的主色调是佤族喜欢的红色和黑色。博物馆里有古代农具、佤族木鼓和一些佤族“古董”。走进咖啡馆,能让人感受到淳朴的民族风情。
咖啡馆带火了双江 也带回了一批乡贤
“我已经北漂20多年了,做过歌手,开过餐厅。有时我觉得自己像一只飞翔的鸟,但我总是想起家乡的云。”艾芒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鲜花盛开,小桥流水,城市里很多人都在这里奔跑。我也带着流浪的兄弟姐妹从北京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和乡亲们一起努力,一起获得幸福和快乐。
“鸟”回来了!2020年11月,位于双江县沙河乡景康自然村的第三家“爱蒙镇咖啡体验馆”——“牛泉咖啡馆”开业。与往常不同的是,艾蒙这次从北京带回了一批乡村圣贤,将长期驻扎在双江。白天,艾蒙忙于咖啡基地管理和咖啡采购;晚上,艾芒和另一位佤族歌手坐在咖啡馆里,弹着吉他,唱着民歌,传播着民族文化和咖啡文化。北京“牛圈咖啡馆”每天爆满,成为双江又一“网红打卡地”。
和艾芒一起回来的佤族男孩艾迪说,在北京的九年时间里,他学习了餐饮行业的管理,学习了一些咖啡文化,掌握了咖啡饮料的制作技术,回国后能够展示自己学到的东西。他有归属感。
艾芒返乡 有信心振兴家乡咖啡产业
近年来,随着双江“工业强县”“文化名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双江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双江已种植咖啡1333.4公顷。
前几年,由于当地咖啡市场不景气,双江人缺乏发展咖啡产业的信心和动力,疏于管理咖啡。艾芒回到家乡,向群众讲解咖啡产业的美好未来,拓展渠道,连接市场。仅2019年,爱盟在双江采购鲜咖啡480吨,成交额137万元。艾曼回国点燃了群众发展咖啡产业的激情。
“北京的餐馆都是由专门的人管理的。我现在主要关心的是煮好咖啡。计划每年留在双江五六个月,做咖啡基地、咖啡采购、咖啡体验馆。在北京找一个大市场,把‘老瓦咖啡’做大做强,把双江的咖啡全部收齐,增加老百姓的收入,需要六七个月。”艾蒙说,“我正在计划一个‘咖啡节’。我想用独特的方式给家乡人民带来幸福和快乐,提振大家发展咖啡产业的信心。”
像艾莽还乡双江的故事还有很多。据统计,2020年双江县将有30多位乡村圣贤返乡,总投资2000多万元,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动力。
艾莽归乡的故事是双江县“圣人治理”的典型案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双江县助力以自治为基础的生态美、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美、以德治为导向的精神美、以德治为驱动的活力美、以智治为支撑的和谐美。通过自治、法治、德治、德治、智治,双江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双江县着力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