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95年叶琴纱厂成立到无锡解放,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曲折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到1948年,企业增加到628家,拥有工业工人42.9万人。无锡近代成为全国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无锡的民族工商业家形成了六大民族资本集团,即杨氏集团(杨宗廉、杨宗朝之弟)、周氏集团(周顺庆)、荣氏集团(荣、荣德生之弟)、薛氏集团(薛南轩、薛守宣父子)、唐蔡集团(唐同时,无锡的城市形态也构成了轴向发展、组团发展的布局特征,即工商业沿着运河、铁路向外延伸在闹市区和主要交通路口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群,呈块状分布;业务形成区。
让我们介绍这六个家庭:
1895年冬(清光绪二十一年),无锡历史上第一家由国家资本兴建的现代化工厂——叶琴纱厂在东门外兴隆桥吹响开工的汽笛。从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无锡进入了民族资本最繁荣的时期,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工业基地。
像中国早期几乎所有的资本家一样,“叶芹”的拥有者杨(欧芳,1842 ~ 1910)和杨宗廉(方艺,1832 ~ 1906)兄弟与官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父亲和李鸿章同年参加了考试,由于他们格外照顾生病的李,他们形成了泽与后人的友谊。杨贵妃的哥哥也当过官,方毅甚至和一品一样好。韩阳的“实业”经验也是从“政府办”开始的。他是著名的官办企业上海机织布局的组织者。然而,一场据说是盛宣怀故意放的火,让他成了替罪羊。这个历史上永恒的谜团让他愤然回国,也让他成为无锡第一工厂。
1896 ~ 1906年是叶琴纱厂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第一代创始人的去世,杨表亲之间的内耗导致“精进”走到了尽头。然而,“旗杆下的杨家”在无锡的地位在今天尤为突出。杨家最著名的传人是宗廉(1877 ~ 1954)之子韩熙,他于1911年创办无锡电话有限公司,是无锡电信业的开拓者。日本侵略者入侵时,他担任伪满维护会会长,被老无锡视为汉奸。
如果说杨家留了鼋头渚给后人欣赏,那么周家曾经蓬勃的产业就让人觉得创业难。周顺庆(亭碧,1852 ~
1923年),出生于东江一个贫困家庭,16岁就走上了一条让许多无锡少年谋生的路:到上海当学徒。这小子能从数千无锡学徒中脱颖而出,在《无锡市志》留下自己的名字,得益于他敏锐的嗅觉。他很早就意识到掌握外语的优势,省下了每天的午餐费,每天步行10多公里去夜校学英语,三年时间英语就流利了。奇遇发生:有一次,店员突然从地上捡起一张1000元的支票,是他认识的英国商人大明洋行的主教练。他又一次战胜了自己,却一无所获。德才兼备的周晓,被洋人帅储录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后,帅让他全权负责工厂。在他因病去世之前,他留下了一份遗嘱,把工厂给了他。周顺庆传奇的财富和娴熟的管理,使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成为20世纪初的百万富翁。有人认为周顺庆是《雷雨》中周朴园的原型,周朴园的那句“无锡是个好地方”让全国都知道了无锡!
1904年,他在家乡周信镇创办了无锡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玉厂。他比较著名的成就是1906年在上海创办了民营的新城商业储蓄银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商业储蓄银行。周顺庆致富后没有忘记家乡,在东江开始公益事业,并将东江改名为周信镇。因此,东江人往往有恢复“周信”旧名,重现当年盛况的想法。不幸的是,当周的财产到了他儿子的手里时,它就衰落了。据史料记载,他当时负责管理的大儿子“不善管理,一生花了不少钱”。
随着薛福成故居的修复开放,与荣氏“面王”“棉纱王”并驾齐驱的荣氏女婿薛守宣(1900 ~ 1972)形象将得以再现,年轻一代对无锡昔日辉煌的认识也将从荣氏家族延伸。“丝绸之王”的征途,从薛福成的带谷仓的怪屋开始。
作为薛福成的长子,厌倦官场的薛楠-斯泰尔斯(1862 ~ 1929)凭借父亲留下的丰厚房产,得以过上传统文人和官场的悠闲“隐居”生活,但那时他就不是主张“西化”的薛福成的儿子了。他利用父亲的谷仓为外国公司购买蚕茧,并从中获利。更有甚者,他敢于承认自己没有管理才能,把企业交给一个叫许津荣的海宁能人来管理,甚至还点名一家工厂“金鸡”来表扬他。后来在选择接班人时,他大胆地违背封建传统,抛弃了长子,任用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毕业的归侨小儿子薛守轩。薛的“永泰”体系在抗战前夕达到顶峰,拥有6674辆丝绸汽车和1万多名员工。其“金双鹿”品牌至今仍是世界生丝知名品牌。
说起“唐家”,很多老无锡人都一头雾水。其实,姓唐的有两个大资本家。唐的祖父在“布头”一带开布庄。无锡毗邻产棉区,农村活跃的商业资本使这一地区的土布和加工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开始“以花换布”。
后来,外资介入了棉洋纱布贸易。唐钱宝(1866 ~ 1936)最早与九友共同创办九丰面粉厂(1910年)。完成了“一个从老商人到实业家的重要转折点”。1920年,与薛楠斯泰尔斯等人合作,在周山浜建立了清风纺织厂。
1922年,唐钱宝之子、麻省理工学院纺织企业管理硕士唐星海(1900 ~ 1969)回国掌管该厂,庆丰成为无锡纺织厂的后起之秀。到抗战前夕,唐氏集团的资产占无锡六大资本集团的20%。
唐钱宝的堂弟唐湘亭(1879 ~ 1960年)年轻时也是布匹商人,无锡有名的“石台生”就是他的产业。1917年,他和几个
个朋友一起,投资一个尼姑开办的织布厂,名为“冠华”,后又改为“丽华”。他们抓住一次大战爆发,外资无暇东顾之机,又创办丽新染织厂,使之成为远东少有的集纺、织、染于一体的全能厂。其子唐君远大学毕业后,从厂里的职员做起,后任该厂厂长。1935年,他们又联合庆丰、申新三厂的资本家,共同创办我国第一家生产精纺呢绒的工厂--协新毛纺织染厂。
当然,无锡近代最著名的实业家,第一家族非荣氏莫属。因为每被提及,这里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