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
近年来,「抑郁症」逐渐从个人心理问题上升到社会文化层面的讨论。
一份关于全国各省抑郁症患病率的数据报告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儒家文化影响深厚的地区,这种关联性更为显著。尽管数据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图源:小红书@怪兽)
目前,我国精神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持续走高,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超过9500万人,平均每14个人中就有1人受到影响。这一数字不仅令人痛心,更让我们深刻反思社会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文化真的更易让人罹患抑郁症吗?在社会变迁中,文化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微妙关系?
01
WINNER PSYCHOLOGY
社会文化成致“郁”最大元凶?
社会环境,包括了文化、教育、经济等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几乎贯穿了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也对人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底蕴,儒家思想,自古以来便在山东这片土地上流淌,如清泉般滋养着山东人民的血脉。
山东人民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稳定有着独特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公务员考试的热潮中得到了体现。山东的考公竞争激烈,每年的考生数量众多,他们为了这一目标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
他们早起晚睡,刻苦学习,以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一过程不仅考验着考生的智力和毅力,更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巨大挑战。
然而,凡事需有度。儒家所强调的礼仪、孝道、忠诚等价值观,若过度强调,也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在家庭中,子女可能因背负过重的孝道责任而感到焦虑;在工作中,员工可能因过于注重忠诚和服从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这不仅仅是在山东,其实是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应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相对于山东的「严谨与稳重」,有些城市则在「松弛感」中找到了生活的诗和远方,比如天津。
天津的狮子林桥上,跳水的“掰掰”们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风景,这也是天津闲适城市氛围的一个缩影。天津人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享受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追求的是在短暂的时光里寻找快乐。
在热气腾腾的小吃摊上,人们边吃边欣赏群口相声,这种独特的松弛感是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
(图源:小红书@王薇薇)
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卷」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近年来,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报告显示,学生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图源:《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在另一份《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报告》中也有数据显示:在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各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为「升学压力」,人数为11779,占比达到了54.66%。
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被视为通向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高考的竞争压力使得许多学生和家庭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在安徽的毛坦厂中学,这所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学校,虽然条件艰苦,但却因其高升学率而闻名。白岩松曾对这所学校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为许多寒门子弟实现了梦想。
然而,这里也被一些人形容为「通往天堂的地狱」,每年有7000名高考落榜学生来到这里「苦修」一年,以盼「重生」。
除了高考的压力外,青少年群体的精神内耗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日益凸显。据《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青首次确诊抑郁症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首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13.74岁。
此外,《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也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
这些数据都在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教育本身就是个「罗生门」,每个人看来其实各有不同,没有绝对的好坏与对错。孩子才是教育的唯一,教育的初心永远是人。
经济
成年人的高压则更集中在经济层面。这种压力在女性系统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Katz等人的研究,财务压力已成为女性SLE患者抑郁的重要预测因子。
这一现象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医疗群体,而是已经蔓延到了整个社会,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图源:《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在大城市中,就业压力犹如隐形的巨石,压在每一个都市打工人的心头。加班加点、连续作战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分析报告显示:有35.2%公务员处于中高等焦虑状态;互联网和教育培训行业,成为职场抑郁的“重灾区”;中国86%的公司没有给员工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图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即便是拥有了令人艳羡的公务员「铁饭碗」,或是各种高薪职业,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害怕出错的焦虑心态依然让人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不难发现,在拥有较高比例抑郁症患者的省份中,「城市化」的高浓度成为不少省份的共性之一。
早在2009年,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员发表的一篇学术文章就曾指出,城市居民有21%的更高可能遭遇焦虑症,39%的更高可能遭遇情绪障碍。除此之外,比起乡间同龄人,在城市长大的人罹患人格分裂的比例是其两倍,而其诱因正是城市的生活环境。
现代城市社会受信息快速变化影响,缺乏心理平衡的过渡过程。变化接踵而至,长期适应不良易引发急躁情绪和心理节奏紊乱。在拥挤的地铁或密集的办公楼间,人们常显现出精神亚健康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强调,抑郁症是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通过对社会因素的反思、展开社区层面的预防、减少社会层面的精神疾病污名等社会方式可有效减少抑郁症。
02
WINNER PSYCHOLOGY
生病的孩子,
往往有个生病的家
在谈论社会这个大家庭之前,让我们先来关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家」。家庭,作为个体最早接触并形成社会关系的地方,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且不可忽视的。
研究显示,家庭中亲密关系的缺失以及冷漠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抑郁心理的形成。相比之下,一个充满爱、支持和理解的家庭环境,可以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安全感和爱的满足,从而有助于个体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图源:《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显示: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
网传数据中,四川、重庆等几个城市的抑郁率为4.2%,4.8%。川渝父母到底做对了什么,拿下了这个抑郁率垫底的位置?
(图源:小红书@W)
父母的生活态度,给孩子创造了一种样板,孩子会在这种样板之上,构建最初的意识和行为模式。而川渝父母的原生家庭,几乎就是松弛感的代名词。毕竟,川渝父母的精神状态,都是这样:“汽车掉沟里了,等拖车的时间,不如睡上一觉。”遇事不可怕,心态不能差。
他们不是说随心所欲地打破规则和秩序,而是处处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消极」,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总能不急不躁、从容应对。在养育孩子上,他们同样秉持一贯的生活态度,那就是“人生在世,吃穿二字”。
庆幸的是,以家庭为切入点的综合疗愈思路正被更多人看到,并正视起来。解放日报就曾报道一场以「因心理疾病休学少年疗愈」为目的的亲子共训营现场,记录下20个因中重度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休学在家的青少年及其父母如何踏上一场家庭教育的救赎。
而这,不过是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现实处境的冰山一角。这些孩子在病前大多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自我要求极高。但在突如其来的心理疾病面前,家庭秩序一下子变得渺小。
(图源来自网络)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庭成员的关注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父母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病情走向。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很多人是在压抑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初入社会时心理问题容易爆发。长此以往,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变得更加漫长,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
此外,如果亲近的人患有抑郁症,甚至家庭成员也会受到影响。心理健康治疗师Lena Suarez-Angelino谈到:“家庭成员经常经历倦怠、内疚、心理压力和焦虑的结合。经历一段时间后,家人目睹其中一个成员经历抑郁症的起起伏伏,自己也会变得非常有压力。”
在抑郁研究所发布的《2020抑郁症患者群体调查报告》的2231位调查者中,就有52%的人表示在陷入抑郁时,很少有人能帮助自己。而在「使你的病情恶化的因素」这一项中,出现最多的是「家人不理解我的病情」。
(图源:抑郁研究所)
一个和谐温馨、支持融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情感交流、情绪调节和心理成长,帮助降低抑郁情绪的发生率。
03
WINNER PSYCHOLOGY
大自然,是天然的心理医生
「自然环境」与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一观点不仅被众多研究所证实,而且也得到了日常生活的印证。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自然环境能够塑造人的生理特征,如肥胖、高血压等「都市病」的发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出现也与自然环境因素紧密相连。
季节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都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例如,秋冬季由于日照时间的减少,容易导致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不足,进而影响情绪的调节和精力水平。此外,温度、气压等气象因素也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
在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中,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一项研究发现,在光照时间充裕的地方,如新疆、西藏等地区,患抑郁症的几率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这些地区充足的日照时间有关,因为日照的减少会导致人体内维生素D的缺乏,从而增加抑郁的风险。另一方面,温度也是影响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全身热疗」(whole-body hyperthermia)可以有效地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气温的升高所带来的「加热」皮肤感觉也可以激活血清素核,产生抗抑郁作用。
除了阳光和温度,大自然的治愈力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接触自然环境可以有效降低压力水平。例如,长期居住在绿色环境中可以减少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风险。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可能会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产生愉悦感和放松感。
而沿海地区的海洋气候也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海洋空气中的负离子能够改善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压力和焦虑。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许多地方的自然环境都具有治愈力。以青海为例,这里温暖的气候、充足的阳光孕育了壮丽的青海湖、巍峨的雪山以及广袤的高原草甸等旖旎风光。
身处这样的环境,人们能够感受到「绿色」「高海拔」「高负离子」等多个影响因素的集合,从而获得心灵的治愈。
作家艾玛·米切尔就曾在《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郁症》一书中所说:“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的心理医生,它能够为我们提供无尽的安慰与支持。”这本书为读者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我们愿意走出户外,与大自然建立联系,我们就能够找到治愈自己的方法。”
关于「致郁」与「治愈」,有时候仅是一念之间。在影片《丈夫得了抑郁》的最后,晴子对丈夫说:“再黑的夜都会迎来黎明,就算晴空突然转阴,也比黑夜更像明亮”。
无论你身处哪个城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某一段灰暗的回忆,可无论黑夜多么漫长不堪,黎明始终如期而至。人世艰难,仍有光明。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