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惠州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下称“方案”)公布。方案提出4项主要任务、10项重点任务、17项工作举措,以办好办强“三所学校”和县(区)域普通高中学校为抓手,推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辐射乡村学校,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按照方案要求,到2025年,惠州将建成至少10个城乡教育共同体,优质教育集团达到36个以上。到2025年底,全市90%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数量占比达到15%以上,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
到2027年,全市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育一批特色优质高中,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补齐短板
加大投入办好“三所学校”
“优化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是第一项主要任务。
方案提出,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改善校园校舍建设。2025年基本完成老旧校舍及校园的改造、消除校舍安全隐患。
惠州将着力办好“三所学校”,即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公办寄宿制学校。实施“三所学校”质量提升工程,集中力量向“三所学校”增加资源投入,补齐短板,按标准补足配齐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在师资方面,方案提出,配齐配足“三所学校”校长教师,实施选优配强乡村校(园)长工程,选派一批城镇青年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担任副校长,培养和储备一批校(园)长。
方案还提到,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资源配置,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从严掌握,坚决防止因为学校布局不合理导致学生上学困难甚至辍学。
如何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也是家长关心的话题。方案提到,实施县(区)域高中学校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普通高中分类改革,推动县(区)域高中特色发展。
到2025年,全市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培育5所以上在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育人成效显著的普通高中特色学校。
惠州将实施县(区)域普通高中托管帮扶工程。实行“1+N”结对帮扶模式,每所市直高中至少帮扶1所薄弱县(区)域高中。
此外,方案还提到,全面实施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到2023年底,惠州全市80%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到2025年底,全市90%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
联镇带村
全市将至少建36个优质教育集团
惠州将通过推进多模式集团化办学、加强学区化办学、创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方式,优化乡镇学校管理模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方案提出,探索以名校托管、区域联片、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薄弱县域高中纳入集团化一体发展。
按照方案要求,到2025年,各县(区)中心城区内每所公办学校(幼儿园)与乡镇村级学校(幼儿园)结对发展全覆盖,全市优质教育集团达到36个以上。
为了加强学区化办学,惠州将建立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初中学校为主体,同乡镇内若干所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为成员的学区,因地制宜建立横向连通的学区,到2025年全市基本实现乡镇学区化管理全覆盖。
方案还提到,推动仲恺高新区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建立5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到2025年,每个县(区)至少建成1个目标明确、权责清晰、有效运行的城乡教育共同体。
城乡教育共同体将以城区公办学校(教育资源)作为牵头学校,构建“1+3+N”模式,即“1所城区优质公办学校(教育资源)+‘三所学校’+乡村其他学校”办学模式,带动提升县域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师资下沉
新教研员到乡村薄弱学校蹲点
方案提出,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振兴乡村教育。
惠州将深入实施“公费定向培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银龄讲学计划”等政策,探索建立适应惠州实际的“银龄讲学计划”,为乡村学校精准补充优质教师资源。
方案提出,大力实施乡村音体美教师“走教”机制,开足开齐课程。培养一批乡镇中小学兼职教研员。到2025年,农村中小学校的高级教师覆盖率达到100%。
为了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素养,惠州将实施乡村教师共同成长计划。村小、教学点新招聘的教师,5年内须安排到县城学校或乡镇中小学校任教至少1年。
惠州还将探索建立正高级教师挂点帮扶“三所学校”机制,组织市、县(区)正高级教师与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开展每期2年的挂点帮扶。
同时,建立教研员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蹲点联系制度,教研员5年至少到乡镇中心校指导30次以上;新入职教研员3年内蹲点时间不少于1年。
方案明确,优化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推动建立并实施中小学教师同等级职称不同档次的岗位竞聘制度。全面落实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两个不低于或高于”政策要求,持续实施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将制定出台适合惠州市实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激发乡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乡村教师定期体检和心理健康干预制度。设立乡村教师专项表彰项目,增强乡村教师职业获得感。
此外,方案还提出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构建全市教育大资源池,建立全市中小学精品资源库。
提升服务力
办好产业学院建好高水平专业群
为了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以高质量教育为区域协调发展赋能,方案提出,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群),推动高校定向人才培养。对接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3+7”工业园区,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一批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建设好6-10个高水平专业群。
其中具体提到,支持惠州工程职业学院继续办好农林渔牧专业;支持惠州学院加大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力度,每年招收定向师范生约200人;支持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医学专业基层订单定向培养行动,每年培养基层订单定向中医学生约150人。
方案提出,推动开展高校科技服务。组织驻镇帮镇扶村团队开展特色化帮扶,选派专家教授多层次开展“百千万工程”政策宣讲和技术培训。
同时,搭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以“人才驿站”为基点,扩大科研团队、科技人员与更多产业园区、产业、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与服务辐射面,将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主导产业结合在一起。
根据方案,到2025年底,惠州将组建20个乡村振兴团队,共建2个乡村振兴人才驿站、2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4个农技工作站。
南方+记者 谢志清
【作者】 谢志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上一篇:郭磊:如何评价11月出口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