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关注守望新教育,一起守望真善美】
不想躺平,那该怎么办?——坚韧不拔,讲究策略壮大自己,赢得空间
作者|李镇西
来源|镇西茶馆
作者,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文题目:《不想躺平,那该怎么办?——三谈吕老师之死》。
在消灭教育上的形式主义过程中,我们将继续面临各种干扰,承受各种压力。我依然希望年轻的老师们,不要因此而丧失热情和斗志,更不要丧失对孩子的热爱。
当年轻人像吕老师所说“像入了牢笼,牢笼一点点缩小,我们每天都提着最后一口气上班”时,年轻人的选择大抵有三种:绝望地自杀、消极地躺平、积极地应对。
第一类当然是极个别的,毕竟多数人还是珍惜生命的。
第二类则不在少数,尤其是吕老师自杀(其实,近年来类似的悲剧还不止一起)后,更多的年轻人找到了“躺平”的理由,他们认为,既然现实如此,我无法改变,那我就“佛系”,就“躺平”。这是我最担心的,因为这将直接危害我们的教育。
因此,我特别主张第三类做法:积极地应对。
李镇西:如何理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李镇西:教师的解放与超越 ——让自己有一颗干净、纯粹的教育心
所谓“积极地应对”,即不是消极躺平,而是保持自己教育理想,面对不得不完成的各种形式主义“任务”,该应付的就应付,但同时认真做好教育本来该做的一切,并追求尽可能的完美,以不负良知也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首先要求我们对教师职业有清醒而全面的认识。
对入职前的年轻人来说,既要看到教育的美好——这个美好是真实的,因为教育的确是和一群天真纯洁的孩子相处,并一起成长,它的确有纯真、浪漫、情趣的一面,但又不能将教育理想化,看不到教育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而具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我估计,吕老师在入职前正是缺乏了对教育全面的认识,因而当各种非教育的“工作”扑面而来时,便惊慌失措,惶恐不安,最后一死了之。
所以,没有对教育职业清醒的认识,就很难收获教育的成长,也很难收获教育的幸福。
李镇西:教师应该有着怎样的生命状态?
教师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美文案例合集——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我曾在一篇短文中这样写道——
不少年轻教师在入职前,对教育对学校都充满浪漫的憧憬。一想到学生就是“天真烂漫”,一想到学校就是“欢声笑语”。再实惠一点想,教师工作稳定,每年还有两个假期,多好!于是刚工作的年轻人,往往也充满纯真热情,全身心地投入。
这是“恋爱”和“蜜月”。但真正进入了教育,进入了班级,进入了学生,许多年轻教师会感到,教育不仅仅有浪漫,还有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面对,更有许多难关需要攻克。教育的日子更多的时候也是很平常的,很平淡的,甚至是很艰难的。
比如,某位年轻女教师刚刚读了《爱心与教育》,热泪盈眶,激情澎湃,豪情万丈;可她一走进教室,就有学生捣蛋,打架,老师批评捣蛋的学生,学生却公然骂老师;第一次考试,就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及格,这多让人沮丧!也许还会遇到蛮不讲理的家长,和老师纠缠,还对老师破口大骂。
到了期末,学校评估考核不公平,结果做了那么多事却不被认可,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还可能有兢兢业业工作、真诚地爱着学生的老师,却被办公室里个别老师说风凉话等等等等。
这就是真实的教育情景。上述文字中,我还没写到越来越严重的形式主义对学校对课堂的干扰。那现在加上一句“包括各种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育人的艰辛,教学的困惑,人际(和学生、同事、领导、家长等等)关系的复杂性,各种形式主义的“摊派”……这是教育的另一半,它们和教育的那一半——爱心、人性、纯真、快乐、感动等,构成了完整的教育。
只看到其中一半而无视另一半,都不是完整的教育。浪漫也罢,甜蜜也罢,艰难也罢,痛苦也罢……都是你自己入职前的选择。而你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这个职业全部的酸甜苦辣。
对教育职业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把未来所有的困难、挫折、打击都看作是意料之内的事,任何“突然”都不突然,所以“意外”都不意外——所有的恶心,都来吧!我早就等着你了!
如果有了这样的胸襟和眼界,我想,一个遭遇挫折的年轻人是不会轻率地告别生命的。
有了这个认识前提,我想真诚地对年轻的朋友们说:
周增为:教师的三种基础能力——共情能力、审辨能力、自建构能力
董艳:做教师最大的善是什么?——做明日之师,立育人之魂,悉育人之道,谙育人之术
01
韧性战斗,坚韧不拔
“坚持韧性的战斗”,是当年鲁迅对“左联”青年作家的希望。虽然我们现在身处和平年代,但一切困难和需要革除的弊端,都是我们“战斗”的对象。
人生的旅途很长,教育的山路很陡。任何时候,年轻人都不能急于求成,要拥有一份从容和沉稳。鲁迅所说的“坚持韧性的战斗”,有两个含义:一是珍惜生命,二是长期作战。
人生苦短,生命可贵。常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尽可能活得长久些,我们才可能看到美好的未来。如果当年范熊熊不跳海自尽,如今六十多岁的她应该看到那些腐败分子被送上法庭,锒铛入狱;如果傅雷再坚持十年,他将看到“文革”的破产,并和其他老作家一起含着热泪欢庆“第二次解放”。所以,年轻人啊,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生命,生命本身就意味着希望。
如果我们遇到的问题,不是我们个人造成的,也不是学校内部产生的,那么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必然在社会,那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单个的人能够完成的,而且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
比如我同样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日积月累,积重难返,要彻底根除形式主义,绝非一朝一夕,得打持久战,需要我们坚忍不拔的耐力,还需要我们某种巧妙周旋甚至某种妥协。
以完整的教育培育坚强的心灵——这些教育变革,我们应该做,我们必须做
真正的大智慧,在于不断自我超越
02
讲究策略,认真应付
可以这样说,虽然经常听领导说:“坚决根除形式主义!”但其实所有形式主义的做法,都是上级领导下达的,然后一层一层往下布置。局长校长是无法拒绝的,到了最底层的一线老师那里,更没人敢说半个“不”字。
对于一些明明不合理的要求,却不能硬碰硬地拒绝,那就得讲点儿策略,有智慧地糊弄。对的,我说的就是“糊弄”,而糊弄的办法其实很多。
比如“放水打折”。上面要求我做十件毫无意义的事,我不能不做,但我可以只做九件或八件,当然,如果领导认真查起来,可能也糊弄不过去,但一般领导没那么“尽责”,他也烦着呢!
又比如“以假对假”。我曾每年都被要求写述职报告,而我觉得我每年的工作都是一样——教育教学哪有那么多创新啊!但又不得不写,于是我按规范写了一篇,为了凑字数,里面还夹杂了不少“高大上”的套话大话。
以后我每年都交这份“述职报告”,只是在开头的一段略作修改,再改动一下结尾的日期。结果从来就没有被打回来过。我想,因为面对那么多的“述职报告”,他不可能一一细看的。领导不认真看,我也就没必要认真写,这也叫“和上级保持一致”。
再比如“降低规格”。我曾去一所学校参观,该校的校园太漂亮了,完全属于那种既有自然生态又富于儿童情趣的校园。
我没看到一般校园铺天盖地的政治口号和教育标语,就问校长:“上面不是要求必须要有什么文化的展示吗?”他狡黠地笑了笑,带我到校园一个不那么起眼的地方,指着墙上说:“上级要求必须要有的,全在这里了。”他说,我给他降低规格,能够应付检查就可以了。
还比如“专职作假”。我当校长时,也很注意区分哪些是应付,哪些是必须认真做的。有一次我看一位副校长忙个不停,问她忙什么。她说:“李校长,你最好别知道,知道了我忙的事儿,你会很恶心。你就别管了,我这个分管校长保证能够应付得足以交差,你不用操心,装作不知道就好了。”
于是,我就不再过问。对于必须应付的,我请一位副校长用心认真地应付,然后我就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
我曾经在接受一个媒体采访时说:“纯属形式主义的不合理要求,尤其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摊派’,而且动辄上升到‘政治任务’,这是极不合理的,它严重影响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但普通教师又无法摆脱。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应付,尽可能‘圆满’地应付。关键是要弄清,在你必须做的工作中,哪些是不合理的形式主义任务?哪些是属于教育的本职工作?对前者,别那么认真,该抄袭就抄袭,该马虎就马虎。应付的尺度就是能交差,能过关;对后者,则应该一丝不苟地做好。
周娟:不要让形式主义榨干乡村教师的最后一点热忱
学校教师最烦的形式主义——敢让老师们空下来,教育才能活起来
03
事情是假,教育却真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普通老师,当我们不得不作假,而且还要教学生作假,这种作假连学生都看得出来,那么我们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老师这是在作假,希望同学们理解,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现实。
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万炮齐轰假教育》的文章,记录了我一次很恶心的奉命教学生作假的过程。
完事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已经知道,李老师今天造假了,而且还教同学们造假!我很痛苦,但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不可能违背学校的统一指令――我一个人违背也是没有用的!但这也不能怪校长,如果我是校长我也会这样做的,因为在所有迎接检查的学校都在造假的情况下,我们学校诚实,只会意味着学校种种切身利益的损失!同学们!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我们面对的社会!我希望大家以后当了局长、厅长、部长,千万不要搞这种自欺欺人的所谓‘检查’!千万不要弄虚作假!”
同为作假,我觉得自己和有的老师不同之处在于,我很内疚也很痛苦,而有的老师则心安理得,甚至觉得是“应该”的。
更重要的是,我把这次不得不作假也当成一次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真实的教育。
李镇西: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段伟:新教育,心教育——笃定教育的初心,永远于途的仁心,大胆破局的巧心
04
壮大自己,赢得空间
以我的经历看,个体越弱小,承受的各种形式主义压力就越大;而随着个人的不断成长,话语权则不断增强,虽然不能说就不会有形式主义的压力了,但的确会减轻很多。
我是普通老师时,面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我很难说“不”,但后来我成了所谓“专家”了,给我布置“任务”的领导每次都是很客气地和我“商量”。
我当校长时,各种所谓“打造校园文化”的“举措”已经开始了,上面也要求校园必须有这个或那个,我一概不理,教学楼上除了一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之外,就没有其他标语口号了。
记得一次有位外地校长转了我的校园后说:“李校长,你的学校太清爽了,除了葱茏的草木就没有任何‘文化标识’,太美了!”
我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普通老师都一定会成为专家或校长的,但不断壮大自己,周围的环境多多少少肯定会宽松一些。我认识一位工作才九年的年轻老师,五年前学校就想提拔他当中层,但他执意要当一个纯粹的教师,只醉心于自己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于是校长对他特别开明,遇到有关的“检查”(比如会议笔记、教案等),他一律享受“免检待遇”。
我想起三十多岁时,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天“五到场”(早自习、早锻炼、课间操、午休、读报课),但唯独对我网开一面,允许我这五个时段可以不“到场”。
为什么呢?因为我早就在班上进行学生自我管理了,而且效果相当不错,我的班基本上能够做到有没有班主任都一样,连我出差都没安排代理班主任,所以学校才对我很宽容。但校长对我说:“我也不能公开说李老师可以‘五不到场’,更不能表扬你,因为那么多的老师做不到你那样,只能规定必须‘五到场’。对你我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上面我提了几点建议,其实我知道,一线老师要想在形式主义的海洋中求生存,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时候,领导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因为他的领导也很“敬业”呢!但是,我们要相信,领导也是人,奉命行事的他,很多时候在他的职权范围内,也不会有意为难下属的。
吕老师之死为教育乱象敲响了警钟,但愿能为教师减负带来希望。当然,以为教育生态会很快回归单纯,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前面说了,消灭教育上的种种形式主义,需要我们“韧性战斗”。在这过程中,我们将继续面临各种干扰,继续承受各种压力。我依然希望年轻的老师们,不要因此而丧失热情和斗志,更不要丧失对孩子的热爱。
因为,恰恰是在和纯净如初的孩子相处中,我们会感受到点点滴滴的“小确幸”,而这正是我们缓解和冲淡种种郁闷的积极因素。
年轻的吕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愿她安息,更愿我们每一个依然在校园的老师们积极地活着,且智慧地工作着。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程介明:从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