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王绶琯“回家”了
他与夫人合葬在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
亲友向纪念碑敬献鲜花。
“我出生于福州,但此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学习工作,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死后再也不和故乡分开了!”2017年9月23日,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对福州晚报记者这样说道。
10日上午,王绶琯院士与夫人林治焕女士合葬于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柳色新思,星宇同辉”——王绶琯院士与夫人林治焕女士的追思纪念活动同日举行。王绶琯院士圆梦了,他与夫人林治焕“回家”了。
仰望星空七十载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州,1943年在重庆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前身为船政学堂),1945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受聘为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1953年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他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等,并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
王绶琯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射电天文开创者、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的总体发展,为天文事业整整奋斗了70年,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主持建成多台射电望远镜,托举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立项;与苏定强等共创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方案,打破天体光谱观测瓶颈,被国家列为大科学工程,成为世界大规模光谱观测典范;创设的青少年科学教育范式被国家采纳和推广。
王绶琯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奖励和荣誉。1993年,317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绶琯星”,永耀苍穹。
王绶琯院士与夫人林治焕。
王绶琯的夫人林治焕是生物化学家。1945至1946年,林治焕求学于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生物系,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1952年,她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开启教学生涯。1960年,她调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生物膜研究,直至1992年退休。1987年至1997年,林治焕任《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编委会主编,为推动学科交流与发展倾注心力。
2021年1月28日,王绶琯病逝于北京,享年98岁。今年6月30日,林治焕病逝于北京。子女应二老生前愿望,将二老合葬于家乡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
星魂归故里
10日上午,王绶琯夫妇的亲属,以及家乡代表等齐聚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以庄重的仪式送别院士夫妇,并追忆二人温暖而光辉的一生,传承他们宝贵的科学精神。
“月是故乡明……爸爸,在你无数次仰望星空,想必时常怀有同样的情愫吧?”仪式伊始,王绶琯院士儿子王航代表家属追思致辞,并以一封感人至深的写给父母的信打动了参加仪式的每一个人。
出席追思活动的还有王绶琯院士的天文学界同仁。王绶琯院士的多年挚友与同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大学教授苏定强,带领大家回顾了王绶琯院士与夫人林治焕为科学和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生。
苏定强说,王绶琯先生是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开创者。1959年,王绶琯在北京主办了全国性的“射电天文讲习班”,多位学员后来成为我国射电天文领域的骨干。王绶琯领导建成了密云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达到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是我国射电天文领域的第一个大设备。王绶琯还是国际天文界超大规模有缝光谱巡天的开拓者。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部主任、致密天体和弥漫介质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韩金林与王绶琯共处35年,是王绶琯的高足。他在现场哽咽着说:“先生,您原先告诉我有三个愿望要实现,其中一个是你特别想要一个观测脉冲星的专用望远镜。现在,云南12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正在建造,‘东北120米’也已建设,‘新疆110米’也开建了。”
10日的追思纪念活动上,二老子女代表向三山人文纪念园赠送了牌匾及景泰蓝珐琅彩摆件。
最后,大家一起为王绶琯院士与林治焕女士的纪念碑揭幕,并敬献鲜花。(记者 管澍 文/摄)
上一篇:七次大清理 故宫到底有多少件宝贝
下一篇:全国秋粮收获过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