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9月28日讯(记者 徐昕昀/文 包华/摄)9月27日,福州科技馆举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智慧气象助力防灾减灾”主题活动,通过多元化的体验,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参观者们的气象科学素养与防灾减灾能力,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风云变幻 探索气象奥秘
“这辆车可是灾害救援中的‘气象尖兵’,它就像一个‘移动气象站’,灾害发生时能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在活动现场,应急气象指挥车犹如一个“移动的智慧气象平台”,向公众揭开了神秘面纱:车内的气象监测仪器、数据显示屏、通信设备一一呈现在眼前,好似一个现代办公指挥部。
“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现场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将数据传输至指挥中心,使指挥中心的指挥决策人员如临其境,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气象专家模拟了应急状态下的气象数据采集与预报会商流程,让参观者们直观感受到科技如何在防灾减灾中发挥“前哨”作用。
在地球家园展厅,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气象展品成为公众理解天气科学的生动教材。
讲解员围绕“水循环与闽江动态”,结合本地水文特点,阐释了全球水循环如何影响区域气候。“气旋形成的台风”展品,直观演示了台风的发生与发展机制,加深了参观者们对防灾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大气分层”“空气的成分”以及“天空的颜色”等基础展项,则从不同角度解开日常天气现象的奥秘,引导青少年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系统化的讲解不仅传递了科学知识,更培养了观众以科学视角看待自然现象的思维习惯。
玩转科学 掌握科技密码
没有鼓面的“无皮鼓”、会循环运动的小球、悬浮的磁铁……活动现场最受欢迎的当属科普大篷车,该展区展示了包含声学、光学、电学等多学科互动展品,吸引了众多青少年驻足观看与体验。
“这个鼓好奇怪,没有鼓面,但是手放中间拍一拍却有声音。”一位参观的小学生好奇地说道。工作人员向其科普,“此展品通过传感器检测鼓面动作,使用电子电路模拟鼓声,实现‘无皮鼓’的奇妙现象。”
大家争相体验项目,直观感受科学原理,看似高深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惊叹声此起彼伏,有的专注观察展品在手中的变化,有的不时与身边同学交流,有的细看原理说明……
理解科学 切实感受科技进步
福州科技馆还邀请了福建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而专业的气象知识讲座。讲座从“气与象是什么”这一基础命题出发,逐步深入,重点解读了“天气预报的诞生”背后所依赖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支撑。讲座不仅提升了大家对预报产品的科学理解,也引导大家正确认识预报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强了气象科学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为参与者提供了一堂扎实有用的“气象科普必修课”。
作为活动的另一大亮点,“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实验课堂”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在“制作风向标”实验中,青少年们在老师指导下亲手组装简易仪器,学习判断风向的基本方法,理解风在天气预报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活动还组织参观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气象台,青少年们得以近距离观察百叶箱、雨量筒、温湿度传感器、光电式数字日照计等各种气象观测设备,了解气象观测设备的基本组成、观测原理及采集方法,直观感受到日常天气预报背后的科学支撑,切身感受气象科技的现代化成就与发展进步。
在福建气象史志馆,讲解员带领青少年们“穿越时空”,见证福建气象事业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变迁。青少年们走进气象预报中心,了解预报员们是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和天气预报系统来进行天气预报,大家纷纷感叹“天气预报的制作原来这么复杂”。活动最后,来自福建省气候中心的专家以《舌尖上的气候变化》科普,倡议青少年共力气候行动,守护绿色地球。
本次活动通过一系列集互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项目,成功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与安全避险能力的同时,也为社会公众搭建起接触气象科技前沿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