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的山野之间,田垄深幽。这里曾燃起福建抗战最炽烈的火焰:兰圃村,农人执猎枪为刃,三下长乐、六战日寇;大湖战役,三昼夜鏖战血染山河,歼敌数百人。
在抗战硝烟已散去八十载的今天,我们从闽侯大学城出发,沿着青石古道,踏入村落、碑林与祖屋,用脚步激活尘封的记忆。一路走访,触及的不只是历史,还有默默守护历史的人。
祖屋里的烽火记忆
从福州西郊驱车1小时,抵达闽侯青圃岭大坪顶,山路尽头是一栋静默伫立的老屋。青瓦石墙、四合封檐。这里是兰圃抗日游击队创立者之一郭仕春的祖屋,也曾是中共福清中心县委一处重要秘密交通站。这座曾承载着生死谍报的老宅,在岁月侵蚀中逐渐斑驳。2024年,郭仕春的曾孙郭美贵筹资修缮,又多处走访收集旧物,将其命名为“郭仕春事迹纪念馆”。
“太爷爷年轻时是做布料生意的。1938年,经华侨党员陈金来引荐,秘密接触上党组织。他一面经商,一面从事地下工作。外人只当他是在走亲访友,哪里知道,他是在执行情报联络的秘密任务。”郭美贵望着厅堂中那些锈迹斑斑的子弹壳、鸟铳以及用老布包裹的电台,动情地说,“如果不是决意走上这条充满危险的路,他本可以安稳度日,颐养天年。”
1941年4月,福州失守,沿海日军扫荡频繁。陈金来与郭仕春奉中共福清中心县委指示,集合自福清撤退的流亡力量与乡民,自发组织抗日队伍,初编为“福平沿海抗日游击第八中队”。游击队转入长乐、闽侯交界的山区,以兰圃村为根据地,设立队部。队员多为熟悉山林、善使猎枪的青壮农民,战术灵活,能因地制宜开展游击行动。
“他们一开始只有30多人,后来逐步发展至80多人。武器多是向乡绅募集而来,或者从战场缴获。”讲解员林依光自幼听父辈讲述抗战往事,转业后在乡镇党委和武装部门任职20余年。他是最早发起兰圃老区抗日纪念亭修建的倡议者之一,并全程参与建设过程。如今,虽年逾古稀,他仍多次义务为纪念馆讲解。
从大坪顶望下去,依稀可辨昔日游击队夜伏敌军的山路。数里之外,中共福长林中心县委机关旧址的纪念碑上铭刻着:“三下长乐,六次抗击日寇,战绩斐然。”
1941年8月,游击队在琅尾港设伏,击毙日军中佐中岛及其部下40余人,我方无一人伤亡,受到中共华东局通令嘉奖。
赤子侨心保家卫国
翻越福州西南丘陵,大湖乡横亘山川要道。1941年5月,日军自福州南北夹击,妄图穿越大湖突入南平、永安,撕裂闽中防线。在国军主力望风而退、战局危殆之际,一支由归国华侨青年组成的后备部队挺身而出。在武器装备悬殊的不利形势下,他们鏖战三日,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取得了闽省抗战的首场大捷,不仅重挫日军锐气,也彻底粉碎了其南进合围闽浙赣的战略图谋。
74岁的大湖乡文化站老站长陈扬乾,20多年来奔走于附近村落,访谈大湖战役知情人,记录日军暴行。陈扬乾回忆,1941年4月21日福州沦陷后,鬼子一路从秦洋、箬洋烧到郎官、衙坂,村村皆遭厄难。日军每到一处,若民众稍有抗拒,屠杀就更加凶狠。
面对日寇的疯狂入侵与惨无人道的蹂躏,驻守南平的第十三补充兵训练处全体官兵群情激愤。队中官兵多为陈嘉庚自海外动员归国的华侨子弟,处长李良荣挺身请命,誓率部队开赴前线抗敌。旋即,第十三补训处整编为第二十五集团军第一纵队,李良荣任司令,率所属装备团出战。归国华侨、黄埔军校第七期学员郭志雄出任副团长。这支原不承担作战任务的补训部队,四度血战,书写下了福建抗战史上壮烈的一页。
“战斗打响后,装备团率先抢占祭头顶,突击排以寡敌众,全排将士壮烈殉国。八连亦于另一高地奋战至夜,全连几近覆没。25日凌晨,郭志雄率敢死队强攻双髻山,不幸身中数弹,牺牲时年仅35岁。我方主力随后合围反攻,李良荣亲自督战,敌军溃不成军。大湖告捷,日寇遂畏缩退据不敢再进。”陈扬乾老人描述着战斗经过,仿佛一幕幕战火仍在眼前,“此役,我方歼敌6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听见他们,成为他们
寨上关位于大湖乡东南的山隘古道,现为一座石砌寨门。郭志雄牺牲后,这里改称为“志雄关”,以志其名。门额外侧刻着“雄镇闽海”四字,虽经风蚀却依旧遒劲。
“大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是1945年建的,将士们的遗骨就埋在塔下。塔前的272级台阶,代表272位牺牲烈士。”陈扬乾说,“1999年,福州市政府启动重建工程。现在的纪念塔是当时挨村找石块,按原貌一块块拼起来的。”
大湖抗日英雄纪念塔
纪念塔脚下的村庄,也在悄然改变。村居整齐,田野平旷。大湖乡凭借高海拔山区的地理气候优势,成为福州“菜篮子”的重要基地。村支书陈仲兴在2018年作为“头雁计划”带头人返乡,推进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民宿开发与文化场所改造,将新塘村建设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而青圃岭所在的青口镇,早已凭借东南汽车城建设的东风,成为全省汽车制造生产重镇。在这片土地上,抗战精神没有停留在展板上。最好的纪念,是以行动接续奋斗,同时以情怀珍存历史。
一路走访,让我们感动的是,这些历史口述者们身上普遍有一种静默而坚定的力量,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守住有关这片土地的记忆和荣光。正因为有了他们,那些被时代洪流冲刷过的历史,才没有消失,而是被重新看见,被重新记起。(作者系闽江学院2025年“行见八闽”专项“闽侯抗战史迹寻访与红色精神传承”实践团队)
上一篇:福州又一学生街!即将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