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孩子们重返校园。福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发布提醒:新学期注意预防三类传染病。
第一类是蚊媒传染病。9月,福州处在“秋老虎”阶段,加上台风季带来的频繁降雨,校园及周边绿植一般又较丰富,容易积水孳生蚊虫,蚊媒传染病存在较高的传播风险。预防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要做到防蚊灭蚊。疾控专家建议:一是立即检查校园内易积水区域,做到“翻盆倒罐、清除积水”,确保校园内无积水残留;二是实施化学防护,组织专业人员加强校园公共区域的蚊虫消杀力度(药物喷洒、灭蚊灯等),确保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三是做好个人防护,师生在户外活动,尤其是清晨和黄昏伊蚊活跃高峰时段,尽量穿着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并在暴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或喷洒有效的驱蚊剂。
第二类是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病原体有季节性流感、新冠病毒感染、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可出现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传播。学生聚集性活动增加后,将存在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传播风险,其中要重点预防季节性流感和新冠病毒感染。疾控专家建议: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学生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衣被经常放在阳光下暴晒;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不随地吐痰;注意根据气温穿脱衣服,避免感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以提高抵抗力。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课间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此外,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疾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三类是肠道传染病。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食物被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容易诱发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校园常见传染病,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发生聚集性疫情。疾控专家建议:要注意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学校应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安全制度,确保食材新鲜、来源可靠;加强餐具消毒,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如发现感染(出现呕吐及腹泻症状)应立刻令其脱离岗位,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定期对饮用水进行检测,确保水质达标。此外,师生不要带病到学校,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学生在校期间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要及时报告老师;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记者 陈丹 通讯员 詹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