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港区全景图。钟健 摄
福清西南端,大海碧波万顷,船笛声声回荡……一艘巨轮正靠泊江阴港,高耸岸桥忙碌地装卸集装箱,运输车辆穿梭如织。
这里水深港阔,锚地充足,全年不淤不冻,20万吨级大型船舶在此通航、靠泊、掉头,任意时间进出港均不受航道和潮水限制,是全国少有、福建最佳的深水良港。
诞生于2002年的江阴港,是潜力巨大的大型现代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开港没多久便迈入中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在中国地图上,它处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经济增长极的中央地带,北上或南下均在800海里以内;在世界地图上,它位于中国海岸线中心点和环南北太平洋两个经济圈的交叉点,距离国际集装箱环球主航线仅24海里,堪称黄金水道的“黄金点”。
站在历史的长河回望江阴港的前世今生,你会发现,它因繁华古渡而生,历经破茧成港的艰辛,终炼成“海丝”核心港,迈向国际深水港行列。
源起古渡 迎来商贸繁华
江阴本是兴化湾畔的一座孤岛,由8个岛屿组成。据当地传说,明正德七年(1512年),正德皇帝下江南游此,适逢秋夜,月光如水,见江阴岛上玉石生辉,故赐名“玉屿”。
早在秦代,江阴即有人居住。西汉时仅田头村就居有姬、谢、唐、邓、尤、龚、郭七姓,浔头村居有周、石、蔡、穆、朱五姓。两晋时期又有多姓移居于此,如上田村即是西晋泰始四年(268年)由董、黄、方、严、陈五姓辟村,瓦窑厝村在东晋太元五年(380年)先后有林、董、江三姓来此。
据江阴各姓族谱记载,江阴不少村落因古渡口而生,如东街坪村因东坪渡而形成,在北齐天保年间曾是海上货轮停泊与始发渡口,远近闻名;陈塘村的石、詹、罗三姓,宋初在村北开辟大渡口与航道,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又兴建何山闸门和海堤,扩大渡口;蒋厝村蒋氏曾开辟江阴著名的江水窑渡,家族因此而兴。
“历史上江阴古渡口很多,从唐代到清代就有七大名渡口:郎官、下渚、渚头、南城头、莆头、壁头和岸头。”2012年从江阴中学退休后,翁德华专注整理江阴历史人文资料,并主编江阴乡土文学刊物《采薇》。
古渡繁忙,客集物阜,店肆林立。因外来经商开店者甚多,使得江阴姓氏空前繁多。在海上丝绸之路鼎盛的唐宋元时期,江阴迎来了空前繁华。
据史料载,江阴是中国最早拥有海商团队的区域之一。明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重开海禁,明宅、岸头、张厝等村富户都置有五至九艘远洋商船,对外贸易十分频繁。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厝村民“张百万”,家置几十艘船,皆往东洋及台湾等地开展对外贸易,为方便船只出入,就在今张村村建起七层航标塔,引导航行,足可见当时商贸之活跃。
在此后漫长岁月中,因古渡口带来的商贸繁华一直延续。翁德华介绍,旧时在江阴西港之滨渚头渡口的东井街,凭借地理优势,南来北往的船舶在此停靠、补充给养,集市街衢纵横、大小店铺林立,形成繁华商业街。到了民国时期,东井街更是热闹非凡,有布店、理发店、五金店、锦果食杂店等36家店铺,其中主要是西港对岸的莆田人在此做生意,由此涌现出像“瑞顺”“福兴”“信华”“通利”等私人票号。逢年过节,街巷被挤得水泄不通。
当时,江阴岛已形成几个规模较大的集市,如东井、塘边、高局、东坪等,各村还都有临时牙户(指旧时从事商业中介服务的行商),由此促进贸易往来,初步形成集市小街坊。
“江阴古渡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唐宋起便成为连接东亚与东南亚贸易的核心枢纽。商船由此东渡日本、南下南洋,运输瓷器、茶叶等物产,同时引入海外珍品,成就了‘万里风樯看贾船’的繁荣景象。古渡还催生了东街坪等商业集市,吸引多国商旅云集,推动多元文化交融与贸易管理体系的完善,为闽地海洋贸易奠定了坚实基础。”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宇评价道。
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正在进行装卸作业。薛有雄 摄
开辟商路 侨民遍布世界
江阴人祖上多为海商,代代参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走进江阴乡贤馆,记者看到,有关江阴人出洋行商的展陈内容足有两层楼之多,他们的足迹遍布6大洲98个国家和地区。
据江阴民间文艺家高和平所撰的《江阴镇华侨史》记载,江阴华侨出国留洋约始于明永嘉之乱后,此时的江阴人把移民国外叫“去番”(“番”泛指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在《玉屿志》里记载,江阴西港之滨的郎官、下渚、渚头,东港之滨的莆头、壁头等古渡口均是江阴华侨出洋的渡口,其中郎官渡口最为有名。
先期侨民多数先到达新加坡奎因街的横巷,此巷人称“江阴巷”,它是江阴乡侨的发祥地。大多数先期侨民的第一份工作是拉人力车,后来到矿场当矿工,或进入农场或工厂当雇工。有了这些“血汗钱”的积累以及二代、三代的延续,侨民开始创业,开车馆、大排档、小五金、小百货、洗衣店等。其中有一部分侨民向印尼的巨港、马吉朗、雅加达、三宝垄,乃至欧美迁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江阴华侨资本的积累日益丰厚,逐步向制造业、地产业、旅馆业、金融业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阴从“孤岛”变成“半岛”,加快了江阴人走出去的步伐。
1971年,当地在江阴岛西北角筑堤为路,连接福清渔溪镇;1978年,在东北隅筑堤,与福清江镜镇相通;1995年,又在西南侧筑堤,与福清新厝镇相接。江阴因此成为半岛,岛内与外界交往日益密切。
改革开放后,各村均有敢吃“螃蟹”的人,在省内外经商,办砖厂、加油站、小型钢铁厂等,涌现出众多民营企业家。随着国门渐开,出国留学、劳务和经商的人愈多,大多数青壮劳力在亲戚的引领下,闯荡异国他乡经商创业,主要集中在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根植于砂土红壤、呼吸过腥味海风、啜饮地脉山泉长大的江阴人,形成了敢于冒险、敢于探索的性格,养成了踏惊涛骇浪如履平地的豪迈,用爱国、爱乡的情怀回馈桑梓,反哺家乡各项建设。一座座校舍建成启用,一条条道路宽敞整洁,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
江阴港集装箱码头。周微 摄
破茧成港 跻身全国一流
从“孤岛”到“半岛”,江阴也开启了“破茧成港”的蝶变之路。
1992年,江阴被批准设立“江阴经济开发区”,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福建省寻求突破,急需大型深水港口支撑外向型经济发展。传统的福州马尾港受闽江口航道水深限制,发展遭遇瓶颈。经专家对全省海岸线勘察评估,江阴进入大家的视野。
评估结果发现,江阴半岛西南侧拥有极其罕见的天然深水岸线,主航道水深普遍在-15米至-19米,且深水区靠近岸边。岸线顺直、稳定,非常适宜建设大型深水泊位,天然水深即可满足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全天候通航和靠泊,且兴化湾内水域开阔、波浪较小,避风条件较好。整个江阴半岛可以建设30个1万至30万吨级深水泊位,具备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进出口大港的前景。
而现实是,当时的江阴半岛南侧是盐场所在地。“那时的江阴盐场是福州市最大的盐场,总面积达1万多亩,员工有700多人,年产量可达3.5万吨至5万吨。”现年71岁、于1997年担任江阴盐场场长的庄春松告诉记者。
彼时,深受北方市场冲击以及“加碘盐”新工艺的出现,江阴盐场面临转型抉择。“很难,一边是盐场的生存压力,另一边是700多号员工要吃饭、养家。”庄春松回忆道。
经多番权衡之后,1999年,江阴盐场总面积中的2800亩被征用为港区建设。2002年12月,江阴港区1号泊位顺利投产,福州历史上第一个大型集装箱海港正式开港,可停靠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
江阴港区顺利开港的背后离不开福清籍侨领林文镜的支持。2002年,他与新加坡港务集团、福州市港务局和福清市政府联合创办福州江阴国际集装箱港务公司。继1号泊位之后,2号、3号集装箱深水码头相继建成。至2003年,江阴盐场全部被征用建设为江阴港区。
接下来的几年间,江阴港区的好消息不断传来:2003年,江阴港区首次开通西非远洋航线,结束了福州港口没有集装箱深水海港和远洋航线的历史;2004年6月,江阴港区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2009年12月,江阴港集装箱年吞吐量首破百万标箱;2010年,江阴港进入全国十大集装箱港口行列……
现今,江阴港区已是集装箱运输重点港区,也是兼顾汽车滚装、散杂货及液体化工品等货类运输的综合性港区。建成全省最大单体连片的9个集装箱泊位、全省唯一连片的4个液体化工品泊位;现已开通内外贸航线60余条,13条入选为“丝路海运”航线;获得进境种苗、进境水果、进境粮食、进境肉类等口岸资质。
江阴港区地处壁头村,建于壁头古渡之上,左靠壁头金印山,南部面向兴化湾,后方背靠广阔陆域,海岸侧有约40平方公里的平坦旱地和近百平方公里的浅滩可供开发使用。
“往昔的壁头渡口,现被几个5万吨级以上大型现代化码头取代,集装箱的大轮船直通全球五大洲,原渡口已成为福州新港。沙塘渡口已被福州保税物流园区取代。下渚渡口已被崭新的40米宽的新江公路取代……”江阴民间文艺家翁发喜曾在《采薇》刊物中如是描述家乡的变化。
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资料图片)
联动世界 续写海丝故事
不久前,中远海运东南亚航线班轮“萨凡纳”与海杰航运地中海航线班轮“利雅得穆卡布”相继首靠福州港江阴港区,标志着江阴港区一天内新增两条国际新通道,作为“海丝”门户的吸引力与枢纽功能显著提升。
江阴港区正利用处于黄金水道“黄金点”的优势地理位置,不断锻造破解内陆腹地南北运输瓶颈、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节点的能力。
“我们将‘海丝’与‘陆丝’无缝对接,初步建成‘海陆双向’辐射的物流大通道。”福港集箱(福州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福建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福州青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联合简称)副总经理程翔介绍,起步于2014年的海铁联运业务,先后开通了江阴港区通往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的海铁联运通道;2022年,又相继开通福州至俄罗斯、福州至老挝的中欧班列、中老班列,打通了福州沿海及周边地区直达俄罗斯、中亚五国和德国汉堡等欧洲陆路的快捷通道,扩大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往来合作。
背靠江阴港城经济区,拥有福州自贸片区、福州新区、海丝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区叠加”的政策红利优势,江阴港区不断完善“港—航—陆—铁”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班列功能、航运功能、港口功能”有机融合,打造联动全国、沟通世界的大物流格局。
目前,江阴港连片集装箱码头设计年吞吐能力超300万标箱;海铁联运全程时效提高50%、成本降10%,智慧港口、绿色零碳示范成效显著,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为245.18万标箱,散货吞吐量为4822.92万吨,成为“丝路海运”核心枢纽,有效促进港产城融合和双循环畅通。
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林性勇介绍,依托港区,园区发展临港石化、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配套完善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新型全国乃至国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园区。2024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正式步入千亿化工园区行列。
海丝遗韵,千年回荡。新时代的江阴港正以开阔的胸怀、良好的硬件,不断拓展外联“大通道”,续写跨越千年的“海丝”故事。(记者 陈欢欢)
江阴港区数智中心远控室 薛有雄 摄
潮涌江阴 浪舞千秋
众所周知,江苏有个濒临长江的港口之城——“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殊不知,在福建福清也有个作为兴化海湾门户的港口重镇——江阴。
福建江阴,曾是兴化湾中的一座孤岛。唐朝时期,人们将这座岛与内陆之间的海港命名为虞龙江,北岸地区被称为“虞阳”,而南岸地区则被称为“江阴”。宋建隆元年(960年),兴化有位鸿府祖师游玩至棉亭,在秋夜忽见山巅闪闪发光,次晨乘舟过海,在发光的巨石刻上“吾望”二字,并称其为“白屿石”,后人就把江阴称为“白屿”。传说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江南时,欣赏到江阴岛上如玉般的光芒,于是赐名“玉屿”。到了清宣统二年(1910年),此地设立了江阴乡,“江阴”之名也正式成为官方地名。
把时光倒回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唐宋时期,江阴古渡的码头边定是另一番热闹:满载瓷器的商船正解开缆绳,南洋来的香料气息与茶叶的清香在海风里纠缠,各国商旅操着半生不熟的方言讨价还价。
当时,这里拥有七大古渡,西港之滨的郎官古渡、下渚古渡、渚头古渡,东港的南城头古渡、莆头古渡,南隅的壁头古渡,东南隅的岸头古渡。商船穿梭、帆影绰绰,从这里启航,南航可至东南亚各国,东渡能达日本。这些古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快递驿站”,用木船与风帆,把闽地的物产送往远方,也把世界的奇珍带回故乡。它们串起了贸易的网络,也孕育了江阴人敢闯敢拼的“海商基因”。
谁能想到,当年的“孤岛”会蜕变成如今的“黄金半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三道长堤,不仅让江阴与陆地相拥,更给这片土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以印尼巨商林绍良、林文镜为代表的福清华侨华人,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谊和对发展的敏锐洞察,决心助力家乡在海岸线上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深水良港。从1990年合资建成福清下垄集装箱码头,结束福清没有外运码头的历史,到1992年发现江阴半岛具备建设深水港的绝佳条件,再到2000年江阴港动工兴建、2002年顺利开港,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建设者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江阴港从蓝图变为现实。这份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正是“海丝”文化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精神的延续。
当2002年第一个集装箱泊位投用时,江阴港便像初露锋芒的少年,一路“开挂”:从开通西非远洋航线打破历史空白,到年吞吐量破百万标箱跻身全国前十,再到吞吐量超245万标箱的成绩单,每一个数字都是对“深水良港”天赋的最好证明。如今,江阴港区拥有365天24小时全天候通航的优势,开通航线66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江阴港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如今的江阴港,早已不是单一的“码头”概念。它是海陆铁联运的“超级枢纽”,海铁班列呼啸着把货物送向内陆,“丝路海运”航线让福建的产品更快拥抱全球;它是产城融合的“发动机”,千亿化工园区在岸边崛起,用2%的土地创造近40%的工业产值,把海浪的节奏融入了产业的脉搏。站在码头边远眺,集装箱堆成的“钢铁森林”与远处的碧海蓝天相映,让人想起那句“今夕更比往日美”:美在古渡余韵的厚重,更美在新时代海洋文明的蓬勃生命力。
从“万里风樯看贾船”的古渡繁华,到巨轮穿梭的国际枢纽,江阴港的千年变迁,字里行间都跳动着与海浪共舞的脉搏。当千年“海丝”的风再次吹过兴化湾,这座港口正以更开放的姿态,续写着属于中国、属于世界的蓝色传奇。(范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