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选调生扎根基层
曾淑桂:从“博士”变“新村民”
曾淑桂。
自学方言加强和村民交流,积极争取政策为村民服务,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方式……福州市商务局博士选调生曾淑桂,2023年7月到福州新区(长乐区)文武砂街道洽屿村任党支部书记助理,迅速融入乡村,从“博士”变“新村民”,赢得广泛赞誉,成为新时代选调生扎根基层的生动缩影。
日前记者来到洽屿村,村口榕树下乘凉的老人提起曾淑桂都赞不绝口。“这姑娘说话实在,做事更实在!”“她真心为我们做事!”村民们感慨道。
2023年7月,曾淑桂初到洽屿村,面对的是一幅亟待改变的图景:常住人口不足700人,老年人比例高,青壮年外流。
驻村不久,她就体会到台风的厉害。台风“海葵”来袭时,她与村干部冒雨转移群众。“这次抗台风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曾淑桂说,当时有几位老年人不愿意转移,村党支部书记林建耀带着村干部们逐一入户做工作,在积水很深的情况下把老人背出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之后,林建耀又牵头向上级申请建设排洪渠。后面再来台风时,积水少了很多。“通过解决这件难事,我认为基层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这里需要我,我也需要这里。”曾淑桂说。她白天走村入户,晚上研读政策,甚至自学福州方言,用乡音传递温暖。
曾淑桂协助村党支部规范“三会一课”,创新“田间党课”,将红色教育融入乡土文化;申请经费充实农家书屋,添置科普、农技书籍;积极争取政策资源,为村里争取抗旱补贴、排洪渠经费等。
洽屿村合作社曾因产品单一、销售渠道有限陷入困境。曾淑桂推动“单位认种+合作社运营”模式,对接福州市直机关单位,两年卖出大米约1.9万公斤,创收18.9万元,村民分红增加。她还规划产业升级:引进黑米、紫米等高附加值稻种,联合周边村镇规模化种植;利用零碎农田打造“一米菜园”,探索有机蔬菜项目。
“与乡亲们并肩奋斗的宝贵经历,将永远激励我奋勇前进。”曾淑桂说。(记者 陈坚/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