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智赋能“菇村”焕新颜
挂职干部引青春活水润泽亿元村
7月,闽南科技学院“Firefly”暑期实践队成员在上长治村为墙绘上色。(受访者供图)
8月,罗源县起步镇上长治村的主干道上,迎来了一场颜值变革:两侧的旧墙褪去灰暗斑驳的外衣,披上了色彩明丽的新装:卡通菌菇举着欢迎小旗,戴草帽的农人弯腰采摘,现代化的加工流水线跃然墙上……这些充满创意的画面,出自闽南科技学院“Firefly”社会实践队学子之手,而促成这场“魔法变身”的,是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派驻该村的挂职干部陈水光。
斑驳墙头,绘就青春“菇”事
作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上长治村的底气来自食用菌。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秀珍菇、绣球菌等菌菇种植,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紧密联动,年产值超亿元,种植户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起步镇更以“中国秀珍菇之乡”闻名,市场份额占全国60%以上。
“产业强村”的名号越叫越响的同时,2023年,初到上长治村的陈水光就注意到该村的短板:“游客进村转一圈,除了菌棚和厂房,看不到一点‘菇村’的文化味,第三产业始终起不来。”
“我们打算围绕菌菇,规划一系列网红打卡点和体验项目,通过电商平台和新媒体进行宣传。这样既能吸引游客,又能打响品牌的名号。”陈水光介绍,他广泛调研、与村党支部书记多次探讨,规划发展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研学、采摘活动。
有了活动,怎样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陈水光意识到必须从村容村貌入手,一点一滴营造出菌菇文化氛围。改变,就从老旧墙面开始。面对专业墙绘团队的高昂报价,他灵机一动,将目光投向了高校资源。通过积极对接,陈水光迅速与闽南科技学院达成合作,邀请大学生实践队为村庄“美容”。
短短7天,学子们用颜料与创意将旧墙变为画布。最引人注目的是整面墙的食用菌产业链全景图:从菌包培育、智能种植到深加工成菌菇饼干、拌面,村庄的产业雄心跃然墙上。“这面墙现在成了最生动的‘招商书’和‘导游图’!”陈水光站在焕然一新的墙面前说。
车间田埂,共育振兴新苗
陈水光的校地合作远不止于“化妆”。他深知,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而青年成长离不开实践沃土。在他的推动下,实践课堂被搬到了产业一线。
在省级龙头企业百谷农业的智能菇房里,身着统一队服的大学生们亲身体验菌菇包组装,向技术人员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温湿度智能系统如何调控?”“产品主要销往哪些渠道?”“企业管理有何独到经验?”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许建文感慨:“以前做食用菌项目总觉得‘纸上谈兵’,今天才发现种植户的实践智慧才是真经!”企业总经理于艳也认为:“实景就是最好的课堂,能把书本知识‘种’进地里,为同学们未来择业点亮一盏灯。”
这场双向奔赴还结出了更丰硕的果实。墙绘主创、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易云聪接到了村庄的大订单——为菌菇产业设计专属IP形象、表情包及系列文创产品。“村委希望我们用设计讲好菌菇故事,赢得年轻人。”易云聪说。
实践结束,闽南科技学院与上长治村正式签订校地共建协议。校团委副书记黄俊敏说:“活动让青年学子在基层磨砺了真本领,未来将持续深化合作,让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溪岸古厝,织就“一菌”繁华
随着实践队大巴驶离村口,陈水光的挂职任期也进入倒计时。他心中牵挂的,是村庄更长远的未来。
“一时的‘美颜’易得,持续繁荣需要产业支撑和民生根基。”陈水光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蓝图——投资1500万元打造“一菌一世界”综合文创产业基地。规划图上,功能区划分清晰:透明种植示范区展示菌菇生长奥秘,精深加工区产出菇饮等食品,废弃仓库改造的文旅文创电商孵化区将设立“菇姑”直播间和特色文创展区。“游客不仅能买鲜菇,还能‘淘’到菌菇纪念品。”他补充道,基地还将配套菌菇造型路灯、特色停车场和景观小品,让“菌菇元素”无处不在。
同时,村里流转修缮的古厝将变身为集林下种植、庭院展示、体验研学于一体的产业文化综合体验中心。“游客可以把菌菇包带回家观察出菇,把‘菇村’记忆带向远方。”于艳对融合发展充满信心。
产业升级之外,陈水光与村两委紧扣民生温度,全力弥补基础设施短板:2024年,全村自来水管网升级,村级卫生所、养老服务场所启用,光纤宽带全覆盖,罗源县首个村级村务公开信息化平台高效运行;曾被厂区废弃物堆满的起步溪岸,如今已变身为绿意盎然的休闲公园。榕荫下,村民黄大爷摇着蒲扇笑道:“以前溪边脏乱差,现在这里是我们的‘心头好’!”
公园建设就地取材,用本地花岗岩、鹅卵石铺设步道驳岸,修建了文化长廊与活动中心。“要打造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的特色空间。”陈水光说。
漫步今日上长治,青春绘就的菌菇故事在墙头绽放,智能菇房孕育着科技兴农的希望,“一菌一世界”的蓝图在沃土上铺展,溪岸公园里回荡着村民的欢声笑语。离别之际,陈水光为这片土地送上如菌丝般绵长的祝福:“愿上长治像生生不息的菌菇,永远保持向上生长的劲头,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有魅力。”(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高坤颖 刘其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