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下雪之后,要是能搞上一锅“铁锅炖大鹅”,和朋友来两杯小酒,那真是无比的惬意。
不过要是在以前,铁锅炖大鹅还不算最顶级的享受,“铁锅炖野鸡”那才是绝妙的美味!只是现在东北人再看见野鸡,都只会摇头直呼“惹不起”。
过去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野鸡,现在东北人怎么就不敢吃了呢?
东北这种野鸡,学名叫环颈雉,长得特别华丽,尤其是那长长的尾羽,也是京剧行头里“雉鸡翎”的由来。
看到雉鸡,相信有不少人会想“这难道不是红腹锦鸡吗?”但它是雉鸡,不是锦鸡,也不是同一物种。但不得不说,这两个物种实在是长得太像了,远远看去就像一对“双胞胎”。
雉鸡属于鸡形目-雉科-雉属的动物,而锦鸡属于鸡形目-雉科-锦鸡属鸟类动物,虽然从字面上看它们的关系比较亲近,但雉鸡为雉属,红腹锦鸡为锦鸡属,两者还是不一样的。
在造型上面,雉鸡和红腹锦鸡也长得十分相似,但若将它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雉鸡颈部下方有一圈白色的环,而红腹锦鸡最显眼的是头顶和背上有耀眼的金色丝状羽。
左:白冠长尾雉 右“红腹锦鸡
其他一些微小的细节也可以看出这两种鸟类之间的差异:锦鸡的体型要比雉鸡的体型稍微大一些,也比雉鸡要重。
在性格方面,有人说锦鸡的性格比较活泼开朗,而雉鸡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太会被人发现。
各种各样的雉鸡
野生红腹锦鸡现在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环颈雉也已经成了三有保护动物,除了都受法律保护以外,在雄雌之间的特征以及求偶方式也有着相似之处。
不管是锦鸡还是雉鸡,雌鸟的羽色往往没有雄鸟那样艳丽漂亮,多以灰棕褐色为主。在求偶方面,雄鸟都通过自己漂亮的羽毛,以及华丽的舞姿来吸引雌鸟前来配偶。
雉鸡是一夫多妻制,在发情期会建立自己的地盘,若有其他雄雉进入,两者之间必然发生斗殴,直到其中的一个落败。面对雌鸟,它会边走边叫,不断向雌鸟展示自己的“英俊雄姿”。
雉鸡的巢一般在草丛、芦苇丛或灌丛中地上,也在隐蔽的树根旁或麦地里可以看到。一般一年繁殖一窝。南方可以达到两窝,每窝约5~10枚,会随着南北不同的地方而变化。
关于雉鸡的名字,还有一个小趣闻。据说在汉代,它的名字与汉高祖刘邦的夫人吕雉的名字相冲突,为了避免尴尬,这才把雉鸡一律叫做“野鸡”。
提到野鸡,还会有人联想到石鸡,又称“嘎嘎鸟”,它也是鸡形目雉科种的鸟类。这种鸟因叫声像“嘎嘎嘎”或“嘎啦、嘎啦......”而被称作“嘎嘎鸟”。
不过,这种鸟要比以上两种鸟类好区分,最显眼的就是它眼部周围的红圈以及黑带,以及它翅膀上像斑马条纹一样的花纹。
石鸡
野生石鸡现在同样是三有保护动物,普通人还是碰不得的,一旦惹上它们的麻烦,重则要面对“牢狱之灾”。
虽然雉鸡是受法律保护的动物,以前也颇受食客欢迎,但在农民的眼中,雉鸡简直就是“恶魔”。
在上世纪80年代,雉鸡还不是保护级动物,它就是很多人眼中的“行走的肉”,不少人对其进行大肆捕捉。
没过多久,雉鸡的数量就越来越少,面临濒危。为了保护这种物种,维持生态平衡,雉鸡这才被列为了国家级保护动物。
但没人会想到,在后面雉鸡会成为他们的灾难。由于法律的保护,雉鸡很快就“满血复活”了,数量也越来越多。
雉鸡的繁殖速度非常强大,一只雌性雉鸡一次大约能繁殖两到三窝,每一窝至少可以有十几只小野鸡长大成鸟。
按这速度,过几年雉鸡数量就会翻个倍,到时候它们的数量就和家养的鸡毫无差别了,只是一个能碰,一个不能碰罢了。
这些雉鸡大概是知道自己有保护,也更加肆无忌惮。它们会随意闯入农田开始享用“自助餐”,把农民的庄稼糟蹋得一塌糊涂。甚至,当它们吃得满足了,就会开始乱飞,有一些还会撞上房子导致死亡。
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没人敢碰,也没人敢杀死这些雉鸡。
为此,农民伯伯有想了不少方法对其进行驱赶:有的在农田里扎了一个稻草人;有的在农田里放玻璃瓶,借以反光的效果进行驱赶;还有的会在附近放一些能发出噪音的装备以吓跑雉鸡......
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不能做到完全驱赶雉鸡。时间一久它们又围上来继续糟蹋粮食,让农民很是头疼。本来应该是保护级动物,却一下子变成了“害人型动物”。
说到雉鸡的养殖和保护,可能有一些人不知道。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雉鸡,有一部分是从美国引进的七彩山鸡,又称“彩虹鸡”。
也不用担心这物种会给中国本土的雉鸡带来入侵,甚至它有多种优点,适合农村养殖。这种七彩山鸡有着数量少、占地面积小、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力强的特点,再加上它们养殖技术相对简单,非常适合农村进行养殖。
这种美国山鸡除了养殖省心,还有多种优点。比如说它孵化率高,母鸡每年可以产出约200枚蛋,存活率也很高。更不要说这种山鸡肉质鲜嫩,口感鲜美,富含大量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除了肉好吃以外,美国山鸡的羽毛在服装、饰品、工艺品等领域也有着良好前景,有着极好的经济效益。
怎么样能够让动物的数量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平衡性其实是一门很难的课程。就看我国的雉鸡就可以知道了,如果不对一个物种进行保护,那么这个物种就会受到滥杀,数量减少的威胁;反过来看,如果这个物种数量过多还得到了保护,那人类的生活也会受到困扰。
以美洲的北美旅鸽为例,在17世纪以前北美旅鸽的数量可以多达几十亿个,每次等到过冬,这些鸟会成群迁徙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和墨西哥东南部,等第二年春天再回来,场景十分壮观。
但数量再多的它们,也耐不住人类的饥饿。在1800年左右,有人发现北美旅鸽的肉质鲜美,很适合填饱肚子,便开始了对它的大肆捕杀。
北美旅鸽的数量一下子骤减,但即使是这样,也没有受到当地政局的重视,就这样,在1914年,这种动物被宣布灭绝,往后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它们曾经存在的身影了。
再看北美旅鸽的另一个极端:中国的野猪。
野猪原本也和北美旅鸽一样,濒临着灭绝的境地。但由于我国的重视,以及相关法律的颁布,它被划为我国的“三有”动物。
随后得到了保护的野猪,数量开始慢慢回升,但没想到它们变得愈发猖狂,会随时进入农田进行破坏,扒拉食物,让农民辛苦种下的庄稼毁于一旦。
然而破坏农作物还不是最糟糕的,人与野猪之间的冲突也日益严重。
据说四川省仅一个通江县就有2万多头野猪,当它们啃食完当地的农作物后,会带着自己的子孙后代朝着城市发起“进攻”。在城市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会与人类进行身体攻击,特别是到了野猪的发情期和有孩子的时候,是最为危险的时候。
凭借野猪超强的繁殖能力,以及法律的相关保护,没有人敢伤害它们,导致它们最终的数量翻了好几倍。
如今,野猪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些地区老百姓头疼的问题,而有关它们的治理也成为了目前要关心的难题之一。
可见万物都要讲究一个中庸之道,如果一样事物失去了平衡,就会导致整个生态失去平衡。
所以,虽然雉鸡是我国的保护级动物,但要怎么做好生态平衡,既能保护雉鸡,也能不危害人类的生活,让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确实是一门很难的研究。而且我们要考虑的东西仍然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