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区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犹如一座温暖的港湾,为两岸同胞提供着“一站式”的贴心服务。在这里,司法的温情如春风拂面,悄然修复着两岸之间的亲缘纽带。法官们以专业的素养和细腻的情感,用心倾听每一位台胞的诉求,无论是家庭纠纷还是经济矛盾,都能在这个工作室得到妥善的解决。他们用法律的公正与温暖,为两岸同胞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亲情在司法的呵护下得以延续,彰显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深厚情谊。
涉及安置房产归属,当事人跨越海峡两岸,这段暌违已久的亲情,能否得到修复?台江区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给出肯定答案,以“法理+情理”双融合模式修复两岸亲缘,展现涉台司法服务的温度与效能。
黄女士祖籍福州,早年外出谋生定居台湾,随着年岁渐长思乡心切,决定返回福州。回到福州后,她得知父亲早年过世留下一套房产,征迁后置换补偿了三套安置房。她在福州没有住所,而且父亲也没有立遗嘱,她希望能和几个兄弟姐妹协商分割上述房产,但是其兄弟姐妹以“未尽赡养义务”为由拒绝协商。万般无奈之下,黄女士到法院提起诉讼。
去年5月,福州市台胞台企交流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台江区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随之迁入,依托该中心开设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以“一站式”“管家式”服务理念,为台胞台企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
了解案件基本情况后,承办法官团队借助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平台,采用“背靠背+面对面”调解策略。法官首先分别与双方沟通,向黄女士的兄弟姐妹释明《民法典》中法定继承规则,疏导其对“赡养义务”的认知偏差;同时充分考虑黄女士的现实困境,引导其表达对亲情的珍视;随后,组织现场调解,以家庭老照片、童年故事为切入点,唤醒兄妹间的情感联结,并结合“老有所居”的伦理需求,提出“设立居住权+放弃继承份额”的折中方案——兄弟姐妹为黄女士在其中一套安置房设立居住权,使其晚年有保障;黄女士自愿放弃其他房屋继承份额。经多轮释法说理与情感疏导,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此案的成功调解,是台江区深耕涉台司法服务的缩影,既保障了台胞的合法居住权益,又弥合了跨越海峡的亲情裂痕,体现了涉台司法工作“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特色。下一步,台江区将做细做实涉台司法服务工作,依托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开展涉台司法工作,强化涉台权益保障,全力打造涉台司法先行窗口,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司法动能。(记者 颜澜萍 通讯员 台融宣)
上一篇:特朗普称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
下一篇:仓山区为台青就业搭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