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卿,这位农产品安全的“把关人”,年均竟能完成近 3000 批次的检测任务。每一批次检测,都如同在农产品安全的长河中投放一颗严谨的石子。他凭借着专业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感,细致入微地对各类农产品进行检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细节。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检测室,还是夜晚的星辰陪伴着他的坚守,他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对农产品安全的守护。那近 3000 批次的检测任务,仿佛是他用汗水和心血铸就的一道道安全屏障,为人们的餐桌筑起了坚实的保障。
黄瑞卿。
近日,一款宣称通过照射蔬菜表面荧光反应即可检测农药残留的紫光灯“神器”在电商平台热销,其“斑驳荧光点即代表农残超标”的宣传引发市民关注。对此,福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负责人黄瑞卿通过科学实验揭露“紫光验农残”的伪科学本质。
作为年均完成近3000批次检测任务的农产品安全“把关人”,20多年来,黄瑞卿和团队用数据筑牢福州市民的食品安全防线。
“尽管农药使用规范体系已日趋完善,但田间实际操作仍存在两大变量考验着安全防线。”黄瑞卿说,首要问题便是部分农户的“经验主义用药”——面对虫害波动,常出现“看菜下碟”式用药:今日虫口密度激增便追加剂量,明日虫情缓和又减少用量,这种凭经验调配药剂的作业模式,极易造成同一地块不同批次的农产品出现残留量波动。此外,环境因素同样直接影响农药降解速度:大棚内环境条件稳定,农药降解较规律;露天环境中,光照、温湿度、微生物变化使得农药降解速度不规律。“这些变量导致不同产地、不同批次农产品农药残留量波动。因此,我们必须常态化开展检测工作,才能切实保障全市人民的农产品食用安全。”黄瑞卿说。
据悉,黄瑞卿和团队工作人员主要检测蔬菜、水果、茶叶、稻谷等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涉及96种农药参数,兽药残留则以快速筛查为主。检测流程环环相扣,从田间采样到出具报告,一个周期长达两三周。样品送达实验室后,需完成预处理:切碎、匀浆,之后,再经过提取、浓缩、净化流程,最后借助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精准分析。
黄瑞卿说,在农产品农残检测中,色谱图谱如同农产品的“健康心电图”。当检测对象为叶菜类基质简单的样品时,仪器会输出平稳的基线和色谱峰谱图,通过对图谱进行分析,对照相应技术标准,可判断农药参数及残留量是否处于安全阈值内。然而面对洋葱、大蒜等香料类蔬菜时,检测图谱常呈现剧烈的锯齿状波动,这种特征恰似“校园活动现场”——当50名本班学生(目标化合物)的身高体重等基础信息被掌握时,若有其他班级学生(干扰物质)混入其中,仅凭基础特征便难以精准识别。此时,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就如同为检测工作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该设备通过质荷比、保留时间、离子碎片特征三重维度进行甄别,能在50余种干扰物质中精准锁定目标农药,其检测灵敏度可达0.001mg/kg级别,相当于一滴墨水滴进一个标准游泳池中的含量。
此外,在检测操作的关键环节——氮吹浓缩过程中,人工经验成为影响检测精度的核心变量。检测员的操作犹如“分子层面的走钢丝”,若提前终止,残留试剂过多可能对上机检测造成干扰;太迟关停,则可能导致检测目标物有所损失,检测结果可能有误差。这正是新老检测员“毫厘之差见真章”的核心技能差距。
“希望在未来能继续精进检测技术,带领团队以精准数据守护市民‘舌尖安全’。”黄瑞卿说。(记者 陈木易/文 石美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