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山跃进村,宛如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这里,古调悠悠奏响,仿佛穿越时空的旋律,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曾经的岁月虽已远去,但那古老的韵味却深深烙印在每一块砖瓦之间。如今,跃进村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生机,“兴”的乐章在这片土地上激昂奏响。新的发展理念如春风拂面,推动着村庄迈向崭新的高度。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古调与新景相得益彰,让人们在感受历史底蕴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时代的蓬勃活力,见证着仓山跃进村的华丽转身。
传承千年的太平鼓乐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仓山跃进村:古调奏响“兴”乐章
跃进村航拍图。
作为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跃进太平鼓被誉为“福州古典音乐活化石”,其历史可追溯至后唐,兴盛于宋代,与闽王王审知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当地老辈人常说,“太平鼓打到哪里,哪里就太平”。这句朴实的民谚,承载着人们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如今,传承千年的太平鼓乐正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仓山区盖山镇跃进村党委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让千年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为村民敲开幸福生活的大门。
跃进村环境优美。
精准网格化治理 织就乡村锦绣图
地处高盖山脚下的跃进村,既有超功寺等古建筑,又有网红露营地石仝山谷,文旅资源丰富。
党委书记王和杰介绍,跃进村以党建为引领,把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夯实网格化治理基础,精确划分小区网格,村党委以网格化治理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加快推进辖区社会治理现代化。
乡村要振兴,生态要宜居。“这几年,我们村道路干净了,路面宽敞了,环境变美了。”这是不少村民的感受。近年来,跃进村将“护河爱水、清洁家园”写入村规民约,村党委更是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着力改善乡村房前屋后的生态环境。同时,争取上级党委支持,投入200多万元,整修村内近300米的破旧道路,令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保护家园、人人有责”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形成了人人知晓、人人参与村居治理的良好氛围。2023年抗击台风“海葵”时,跃进村干群协力,仅用两天三夜就完成了清淤复建。王和杰说,这样的凝聚力正是党建引领下共建共享的生动写照。
在村党委的带领下,党员干部积极开展体育捐赠进校园、困难学子金秋助学等关爱民生活动,用有“温度”的党组织打造“温暖”乡村。
超功寺。
激活发展“一池水” 奏响人才“振兴曲”
团结是跃进村战胜困难的法宝,也是发展的金钥匙。
在村民的支持下,村党委理顺沉淀村集体收入和固定资产,积极变现,村集体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也带动了跃进村服务效能和村民幸福指数的提升。
从2018年村集体收入仅10万元,到如今年均260万元,跃进村抓住城中村改造机遇,盘活集体资产打造商贸服务型经济新样板。待融信商贸楼交付后,村集体年收入预计再增120万元。
如今,跃进村已实现经联社股民年分红500元,退休老人可领取1400元年金。跃进村还设立助学、参军、见义勇为等专项奖励机制。去年8名大学生获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奖学金,专项激励机制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这些举措,就是为了提升乡村整体教育质量,培养本土青年人才,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王和杰表示,村党委把乡村人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这几年,通过不断完善人才正向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
村民一起打太平鼓。
文化传承促振兴 太平鼓响传新声
“除夕辞旧岁、正月迎新春、正月十一看新娘、正月十五闹花灯”,过去,春节期间打太平鼓庆祝,曾是跃进村村民的固定节目。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跃进太平鼓曾一度濒临失传。于是,王和杰提出,把太平鼓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抓手。
作为市级非遗太平鼓代表性传承人,王和杰着手研究、传承跃进太平鼓。这套包含大鼓、锣、钹、狼串等民俗打击乐器,以及口口相传曲谱的古老乐艺渐渐重焕生机:村委专设非遗传承基地,20余名青年加入鼓队。除此以外,太平鼓更是频繁亮相各类民俗文化节,如今成为跃进村的金名片。
自2011年太平鼓走进郭宅中心小学后,王和杰创新改编更适合少儿表演的太平鼓版本。该校也因此获评“全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让非遗种子在下一代心中不断生根发芽。
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升级,从人才培育到文化传承,跃进村的乡村振兴实践犹如一曲多声部的太平鼓乐。当千年鼓点遇上新时代旋律,这座古村正谱写着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幸福之曲。
网红露营地石仝山谷。
交通小贴士:
驾车沿二环路向南拐入盖山路即达跃进村,公交25路车至盖山跃进站下车。
(记者 林铭/文 石美祥/摄)
下一篇:马尾建立“法联台侨”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