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恩,福州市盲协会长,他用行动诠释着“有爱就有光明”。在盲人的世界里,他如同一盏明灯,引领着他们前行。他积极组织各类活动,为盲人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他致力于推动盲人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帮助盲人提升生活品质。无论是在教育、就业还是文化等方面,他都不懈努力,让每一位盲人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他的奉献和爱心,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无数盲人的心灵,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22日上午,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图书馆大讲堂热烈举行。来自全国多地的6位残疾人自强模范与1位助残先进代表,分享了各自感人至深的故事,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陈君恩在宣讲。
“是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是爱心人士与家人的一路扶持,让我实现了从受助到助人生命价值的飞跃!”在22日的宣讲中,福州市盲人协会会长陈君恩(盲人,62岁)动情地说道。
1963年出生的陈君恩,14岁时因病双目失明。面对命运的沉重打击,他选择顽强抗争。趴在收音机前学习乐理、用盲文抄写五线谱……历经11年自学,他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系,成为福建省首位盲人大学生。
毕业后,陈君恩进入福州市盲校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他摸索出“触觉教学法”,手把手教盲人学生弹钢琴;他组建“逐光”盲人乐队,原创歌曲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播;由他作词、作曲并指导盲人学生演唱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音乐奖项,收获了广泛赞誉。
凭借在特教领域的突出贡献,陈君恩于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再获“全国自强模范”荣誉。
秉持一颗炽热的公益心,30多年来,陈君恩帮助了近百名有特殊困难的盲人。陈君恩的妻子潘力鹰是他公益路上的好帮手,其三口之家2023年被授予“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称号。
作为福州市盲人协会会长,陈君恩还积极为盲人发声,推动解决盲人看病难、出行难问题。在他的呼吁下,2023年福州三家市级三甲医院推出“白衣天使爱心助盲服务”,安排护士全程陪同盲人患者就诊。陈君恩的提案《为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服务》,于2011年被纳入《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在全省全面推行。此外,陈君恩撰写的《将苦难转化成祝福》一书在2016年被教育部列入全国中学图书馆推荐书目。
退休后的陈君恩依然热情不减,他成立了“陈君恩音乐工作室”,带领盲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一起作词、作曲、演唱、伴奏、录音。一年多来,他们已在“陈君恩谱曲”微信视频号和QQ音乐平台上传了四十余首原创歌曲,用音乐传递光明与希望。
“是无数双温柔的手,搀扶着我从黑暗走向光明,我要把这份爱心接力下去,我相信有爱就有光明!”陈君恩掷地有声地说。
□相关链接
看看这些榜样的力量
当天的报告会上,其他代表的事迹同样令人动容:
许志杰(小儿麻痹症患者,34岁),福建省益萌(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21年,许志杰在厦门集美区打造尚萌助残基地,提供电商客服、数据标注等多元化岗位,帮助残疾人掌握新技能、获得稳定收入。近4年间,基地已累计培训超3000名残疾人,与其中的500余人签约,成功安置约240人就业。许志杰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他向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5万元抗疫资金,为厦门市聋人协会捐款;先后举办22场关爱孤独症日亲子茶话会、全国助残日等公益活动。同时,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担任厦门市残疾人就业宣讲团讲师、思明区爱心讲堂客座讲师,开展8场宣讲,并参与媒体节目,以自身经历激励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唐占鑫(下半身瘫痪,女,46岁),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2014年,她创立助残社会组织“希望之家”,帮助900多名脊柱损伤者实现生活自理,助力700多名残疾人通过灵活就业实现增收。
黄莺(盲人,女,29岁),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她摸索出“口述-盲文记录-盲文学习-盲文解题-口述”的学习模式,已帮助70余名残疾人升学、就业。此外,她还通过短视频分享视障知识与励志故事,相关内容总播放量超过15亿。
李康(女,聋人,48岁),江苏省东台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也是苏北首位聋人大学生。她用爱心和智慧,助力残障学生成长,形式包括组织多彩活动、开设公益阅读课等。
此路恒(傈僳族,小儿麻痹症患者,58岁),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力民族服饰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他致力于挖掘整理当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已带动200多户村民就业,实现户均年增收3.1万元以上。他运营的傈僳族服饰于2019年进入国家级非遗工坊,并于2022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此外,“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鹏,在会上分享了他带领团队开展的脑机接口在孤独症智能康复方面的研究成果。(记者 朱丹华/文 叶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