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夷山国家公园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科研人员在此发现了 3 个真菌新物种。这些新物种的发现,无疑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夷山国家公园独特的生态环境,为真菌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科研人员凭借着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技术,历经漫长的探索与研究,终于让这些隐藏在山林中的新真菌物种得以亮相。这不仅是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价值的有力证明,也为全球真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对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3个真菌新物种
均为粉褶菌属蓝色亚属下的物种
近日,记者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获悉,该院联合江西农业大学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了3个大型真菌新物种,分别命名为近小灰鳞粉褶菌、近极细粉褶菌以及武夷山粉褶菌。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真菌学权威期刊《菌物检索》。
这些大型真菌新物种均为粉褶菌属蓝色亚属下的物种。此类真菌子实体多为金钱菌状至脐菇状,表面常被绒毛或鳞片,菌褶菌髓细胞内常具明亮颗粒。
近小灰鳞粉褶菌。
近小灰鳞粉褶菌子实体很小,菌盖直径11毫米至20毫米;菌盖污褐色,表面具从毛鳞和条纹;菌褶较密,直生;菌柄表面光滑;盖皮细胞具茶色胞内色素;无锁状联合。该新种的名称命名源于其与小灰鳞粉褶菌形态接近,容易混淆。但是小灰鳞粉褶菌菌柄灰紫色,菌丝具锁状联合。
近极细粉褶菌。
近极细粉褶菌子实体很小,菌盖直径10毫米至20毫米;菌盖黄褐色,表面光滑,具条纹;菌褶白色,弯生至直生,具小横脉;菌柄表面光滑;菌盖表皮细胞具黄褐色胞内色素;无锁状联合。该新种的名称命名源于其与极细粉褶菌形态接近,且在我国南方均有分布,容易混淆。但是极细粉褶菌褶缘可育,菌丝具锁状联合。
武夷山粉褶菌。
武夷山粉褶菌子实体很小,菌盖直径2毫米至11毫米,蓝色;菌盖表面具鳞片和条纹;菌褶白色,弯生;褶缘可育,近菌柄处稍具蓝色;菌盖表皮末端细胞棒状至梨形,具污褐色胞内色素;无锁状联合。该新种与蓝鳞粉褶菌形态较为接近,且在我国南方均有分布,但蓝鳞粉褶菌菌盖表面无条纹,褶缘不育。
“生物分类是生物学的基础工作之一。一些新发现的真菌可能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或遗传信息,这会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现有的分类标准,使分类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和精确,更好地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曾辉告诉记者,此次发现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亚热带地区粉褶菌属物种多样性的认知水平。(记者 梁凯鸿/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