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 10 岁的福州女孩确诊,这一消息令人痛心又警醒。10 岁,本应是无忧无虑在校园奔跑玩耍的年纪,却因疫情而遭遇病痛。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健康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家长们此刻务必上点心,加强对孩子的防护意识,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做好日常的消毒、通风等工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避免更多的孩子受到疫情的侵害,让他们能继续在阳光下绽放笑颜。
你知道吗?孩子肚子疼,原因可能在身体也可能在心理。
“医生,她又喊肚子疼!”10岁的福州女孩乐乐(化名)本月第4次被妈妈带到急诊室,可各项检查却显示正常。直到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心理科医生一句“疼痛是什么颜色”的询问,揭开了肚子痛的“真凶”。
女童肚子疼,四进急诊
医生揪真凶:心理疼痛
心理科叶家涛医生见到乐乐时,乐乐正捂着腹部蜷在椅子上,额角渗出冷汗。妈妈王女士将检查报告整齐摆放在诊室桌面上,血常规、B超、胃镜报告均显示无异常。王女士焦虑地表示:“这个月,她第四次肚子痛进急诊了,跑了好几个科室都查不出问题,有医生建议我们来心理科看看。”
医生:能告诉我,疼痛是什么颜色的吗?
孩子:黑……黑色的刺,扎在肠子里。
医生:疼痛在什么时候最厉害?
孩子:早上7点。
医生:那时候发生了什么呢?
孩子:妈妈给我装书包……
叶医生转向妈妈——
医生:装书包时,您通常会说什么?
妈妈:没说什么,就是交代一些学校的事。
医生:比如今天早上说了什么?
妈妈:今天考试仔细点,别又输给隔壁小雨(化名)。
诊室突然安静,乐乐的手指深深掐进校服口袋。
“你就是不想上学装的吧?你看这么多检查都没问题!”妈妈的声音再次响起。
此后,心理科医生对乐乐进行了专业评估,心率变异性分析提示,交感神经活跃度提升;儿童焦虑自评量表提示,焦虑分值显著上升。“这不是肠胃问题,是心理疼痛。”叶医生告诉王女士,“孩子的身体在代替她说:‘我承受不住了’。”
多管齐下的治疗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心理团队为乐乐拟定了干预措施:根据乐乐当下的处境,暂停课外班;允许带“安心玩偶”上学;记录“疼痛日记”,用不同颜色标注疼痛等级;父母改善养育方式,暂时停止抽查单词背诵、对比月考排名等,并让孩子短期在家休息一周,在心理科进行沙盘游戏治疗……
随着“疼痛日记”里疼痛频率和程度的明显减少,增加了“平静日记”,乐乐慢慢不再依赖玩偶去上学。随着家庭压力的减轻和氛围的改变,乐乐也不再害怕上学。
叶家涛医生提醒:当孩子喊“肚子疼”,在经过专业检查排除了可能存在器质性病变后,若仍反复出现不明原因躯体疼痛、特定情境下症状加剧(如晨起/考试前)、家庭陷入“检查-正常-更焦虑”的死循环问题,要考虑心理问题的可能。
据不完全统计,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常见的类型有:存在学霸型焦虑(占比38%)、校园欺凌创伤(占比27%)、家庭情感忽视(占比19%)、神经发育障碍(占比16%)。
叶医生也呼吁:请家长及时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寻求更专业的帮助。转发,提醒身边人!
(记者 陈丹 通讯员 林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