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近日走进了美丽的福清一都镇。一都镇那古朴的建筑、清新的空气,仿佛是一幅天然的画卷。在训练营中,学员们穿梭于镇中的小巷,感受着岁月的痕迹,聆听着古老的故事。他们拿起笔,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那笔尖在纸上舞动的瞬间,仿佛是在捕捉一都镇的灵魂。此次走进福清一都镇,不仅让学员们获得了写作的灵感,更让他们领略到了乡村的魅力,为他们的写作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走进福清一都镇
田间摘得“黄金果”宴上尝尽枇杷香
13日,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走进福清市一都镇,参与“全民乐购促消费,城乡共富同接力”系列活动,以笔为犁,在青山绿水间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枇杷之旅”。
张秀忠(右一)向小营员们介绍枇杷种植。
田间摘枇杷:甜
13日上午,小营员们第一站来到位于一都镇东山村的东关寨。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寨,已有近300年历史,是福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寨堡建筑之一。孩子们穿梭在寨中,用脚步丈量时光,用目光打量古寨古韵。
在万亩枇杷园,青翠的山丘、整齐排列的果树、果农忙碌的身影,构成一幅立体而生动的田园画卷。“走,跟我摘最大最甜的!”孩子们兴奋地奔走在山间小道。
果农张秀忠一边讲解采摘技巧,一边耐心讲述枇杷的种植历史与品种特色。剥开白色的果袋,一颗颗饱满的枇杷像“小金灯”一样亮晶晶、暖洋洋地挂在枝头。孩子们或小心翼翼地采摘,或迫不及待地尝鲜。甜润的果汁一入喉,脸上的笑意也随之绽放。
小营员们触摸东关寨墙。
“你们猜,这颗枇杷多少克?”“今年的枇杷特别甜!”张秀忠一边忙着介绍,一边笑着跟孩子们互动,将几颗个头饱满的果子分给大家。
采摘之余,小营员们走进一都枇杷展馆。作为福州市首个枇杷主题展览馆,该馆陈列着枇杷的历史资料、品种介绍等。本报记者为孩子们讲解道:“一都枇杷之所以这么好吃,离不开标准化种植和有机肥的使用。比如‘三月白’和‘白蜜’这两个品种,都是近年来改良成功的,甜度更高、口感更细腻。”小营员们一边听一边记,手中还捧着刚摘下的枇杷,时不时偷咬一口,脸上满是满足。
小营员们在了解枇杷加工产品。
乡宴吃枇杷:香
摘完枇杷,小营员们迎来了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品尝“枇杷宴”。这场时隔六年再度亮相的福建名宴,在一都镇的山野间拉开帷幕。乡厨团队以清甜的枇杷为主角,搭配福清的山海特产,精心烹制出15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一都中学的枇杷餐厅内,香气扑鼻。桌面上摆着精致的菜单:《福清山野十五味·枇杷宴》——菜名诗意,菜色缤纷,每一道菜都离不开枇杷。
小营员们听讲解员介绍东关寨建筑。
“哇,这就是古法枇杷根炖极品高山羊吗?汤好清啊!”“怀旧枇杷烤鳗草包饭看起来就很特别!”孩子们围坐一桌,金黄的枇杷果肉、散发着幽香的枇杷花……令人垂涎欲滴。
母红蟳枇杷花炖全番老鸭成了孩子们讨论的焦点。蟹、鸭、花三者交融,汤头浓郁却不腻口。有的孩子认真地记下“味道笔记”,有的已经开始构思《一只螃蟹遇到枇杷花》的童话故事。
15道菜一道接一道端上桌,从山城枇杷酥裹汁味全鱼的酥脆鲜嫩,到枇杷沙拉烤时令鲜蔬的清新爽口,每一道菜都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他们一边吃一边交流,有的忙着拍照记录,有的用小本子记下自己的感受。大家一边咬着枇杷果肉,一边感叹:“原来枇杷能用来做这么多好吃的菜,太神奇了!”
小营员们现场记录“味道笔记”。
笔尖写枇杷:妙
当天下午,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邀请何捷名师出版工作室成员、福州实验小学老师郑骏姮,为小营员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写作指导课。
“先说一说,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今天的行程。”郑骏姮以“乡村好风光”为主题,从古厝、历史、民俗、风光、特产、美食等角度,着重指导小营员们以“游记”的形式,梳理活动中的见闻感受。
“写作就像种枇杷,要先想好种子——也就是主题。你们可以写采摘时的快乐,也可以写美食的奇妙,还可以写寻觅古寨的美好。找到主题后,用细节浇灌它,比如枇杷的味道、果农的笑脸、汤汁的香气,让读者看到、闻到、尝到你们的故事。”她告诉小营员们,要写独特的体验、写想象与现实的对比、写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在郑骏姮老师的指导下,关于枇杷的妙语金句陆续“出炉”——
“今天在福清一都的枇杷园里,我不仅尝到了甜甜的枇杷,还发现了一颗颗果子背后的‘大力量’,枇杷真是乡村振兴的‘黄金果’啊!”
郑骏姮(左一)为小营员们面批作文。
“我摸了摸手里的枇杷,突然觉得它像一把‘金钥匙’:科技让种植更轻松,旅游让果园变景点,每个人的努力都在让家乡变得更美。”
活动最后,郑老师一一批改现场作文,评选出了“最佳写手”“写作小能手”和“观察小能手”。(记者 王光慧 周桃茂/文石美祥/摄)
上一篇:马来西亚侨胞在福清圆了寻根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