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创业文化是企业家在创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创业精神、创新能力、行为方式等要素的结合,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新时期,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社团等各种学生组织,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素质,使学生在创业文化的影响下,将创业转化为自我认同和自觉行为。
变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式创业文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践行式创业文化”
创业文化极其重要。如果单纯地把创业文化看成是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要素的融合,而把目光集中在“创业”这个词上,就会陷入单向思维模式,不利于创业与文化的高度融合,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容易固化思维,必然会偏离创业文化的本质,难以成为培养大批具有创业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业人才的软环境和助推器。
树立和谐共生的创业文化理念,首先要正确认识创业与文化的关系。创业是一种行为,文化是一种价值体系。大学生创业只有将创业与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引导创业者创业实践的创业文化,才能完成创造财富的使命,履行道德社会责任。创业文化本质上具有两面性,既体现了创业文化主体的教学,又体现了创业文化客体的学习,构成了一个共同存在的矛盾统一体。只有改变高校传统创业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服务模式,突出创业文化对象的教育和服务主体地位,才能满足创业文化对象对创业文化的需求。
当前,高校应着力解决“重教轻学”的传统软肋,充分发挥学生在创业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促进创业文化理念的教与学和谐共存。只有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把以教师为“引路人”的“宣讲创业文化”教育体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践行创业文化”教育体系,着力打造学生在创业文化育人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高校要在提高为学生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成功与发展作为创业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和管理,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以实际的创业行动落实修身养性、育人为本的根本任务。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有效挖掘创业文化育人的价值底蕴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业教育要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学分制,课程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结合。高校应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将创业文化融入课程教育,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构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课程与专业相结合、课内外衔接、线上线下互补等教育方式,实现二者的互动和协同,让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接受创业文化。
高校应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积极运用制度评价的指挥棒,建立科学规范的创业文化评价体系,加大资金使用力度,确保创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普及创业教育范围,从校史校训校徽校歌中凸显学校创业的奋斗历程。高校需结合新时代学生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有效挖掘创业文化育人的价值底蕴,激发学生的原创思想,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增强学生创业能力,鼓励在校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进行创新创业,在教育与实践中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更多的知识型、技能型、道德型、创新型人才。
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是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创业文化养成非一日之功,高校只有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业文化育人理念,整合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致力于服务创业学生需求,增强宗旨意识,增进学生福祉,把推进学生创业就业摆在首位,真正做到关心每个学生的不同特质,体现服务学生发展导向的原则,才能提升互利共赢的创业文化效能。
教育工作者服务学生创业发展需求,需要在搭建创业平台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素养,提升创业效能。创业能力是新时代人才评判的重要标准。打造创业实践平台,成为创业人才培养和创业文化养成的第一要素。通过成立创业扶持基金和建立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增进学生创业体验,推进创业文化项目化发展。组织创业培训,树立典型标杆,积极引导学生把创业文化养成变成一种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着力发挥先进典型的“连锁反应”和“示范效应”。
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是增强学生自我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生自我创业能力是学生在参与和组织各类社团活动中不断锻造出来的,积极发挥学生社团活力,扩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覆盖面,提升学生干部组织各项社团活动的能力,创新学生社团创业活动载体,积极营造“人人都是创业者”的良好创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和组织各类社团活动中形成一种自觉的创业文化素养。开展创业教育,举办创业比赛,申报创业项目,组织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创造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育大学生创业兴趣。通过开展“创业项目发布会”“创业成果展示会”“创业经验交流会”,提高学生创业本领,增强学生创业信心,促进学生自主创业。
(作者:余晚霞,系黄冈师范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副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