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汕头日报
qvj2l q49k 0/9a 26 b4 e 605934731 a 34238 bf 7731 af 57 /
著名作家陈继铭的新作《平安批》于今年10月20日在北京首次出版。一个“外国人”写了潮汕华侨的故事,精彩到令人敬佩。小说名叫《平安批》,平安二字值一千块。我觉得很亲切。
“三河出海,一张纸回家”,而一张纸就是华侨的认可和平安的认可。过去,潮汕人被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告别家人,乘红头船漂洋过海,在海外谋生,在陌生的国家茁壮成长,努力工作,寄钱养家。正如潮汕歌谣所唱:“困时无助,却背着包裹去暹罗”。当时交通不发达,船只落后。“在海上漂泊了两三个月,除了海盗、风暴、瘟疫,还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灾难。最终,有机会送‘两块钱一批’的人往往只剩下34%,所以平安批不只是一批。”(p49)到达泛磐后,“为和平写报成为两岸亲人最大的心愿。我从小就知道家里有一封信叫《平安皮》。在小佛的想象中,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寄平安皮的信,一种是等平安皮的信,后者比前者可怜得多,除了在家等着拜师父,什么都做不了。收到平安信后,我心中的石头就会落地……”(p49)的确,照顾亲人是最难的!
每一批平安都藏着柯凡艰苦生活的故事。大师郑梦梅,从希望到希望,一直是作家,审批局的老板。为了找到下一个家,他想尽一切办法,竭尽全力。最后,他实在找不到收信人,就成立了华侨认可博物馆,收集信件。书中,郑梦梅的正直、奉献、爱国、爱国之情呼之欲出。郑梦梅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是许多潮人的缩影。在郑梦梅的身上,体现了潮人敢于拼搏努力、吃苦耐劳、持之以恒、重情守义、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等共同的精神特质。
书中有一个细节是,因为战争,有大量的战争死者、饥饿的人、流亡者和移民,很多批次无法及时送达或返回,所以成为死亡批次。郑梦梅不惜一切代价小心翼翼地处理了重批和死批。“在处理重批死批的时候,批局把每一批信件都当成了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绝对没有游移犹豫的可能。对于所有已经死亡的批文,批文局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搜寻,要得出没有这个人的结论并不容易。”“大量死批次的存在,往往会让老批次死不瞑目。”读到这里,不禁回想起父亲与海外华人的美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父亲担任私塾教师多年,备受尊敬。许多学生去南洋多年。60年代末70年代初,父亲收到东南亚弟子的华侨批文。有一次,父亲想不起来是谁送的那批(其实是他的徒弟),就没敢收。派人反复来了好几次,父亲都没敢收下这批。经过反复走访,确认这批是寄给我父亲的。但是,因为父亲记不住弟子的名字,怕误收。最后经过再三劝说才勉强接受,让妈妈暂时存放多年不敢使用.
以郑梦梅为代表的潮汕人,清正廉洁,不贪不贪,深情义气,守信用,忧国忧民,这是潮汕人的共性。
平安批次是海外华人对家乡的向往和回馈。记录了老一辈华侨艰苦创业的历史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它是历史的产物。如今,平安批次已成为值得关注的世界记忆遗产,华侨批次文化也成为凝聚海外华人心灵、力量、智慧的纽带。陈继铭先生用生动的笔调写出了《平安批》,犹如及时的好果子。让读者早一点尝试,让“三江出海,一张纸归家”的潮汕侨批故事得到解读,是非常有意义的。
读完《平安批》,被海外华人的精神深深打动,觉得海外华人的历史文化值得关注和珍惜,于是写下了这篇读后感。为了进一步表达这种独特的华侨文化现象,我还特意创作了一幅中国画—— 《平安批》(见图)。这幅画创意独特。它以五颜六色的平安批次为主图,想象着潮人遇到困难时必须乘坐的红头船的风帆。背景是浩瀚的大海,展现了潮人漂洋过海,华侨一批充满乡愁。标题“三河出海,一张纸归家……”说明平安批的由来。我也为这幅画倾注了深深的乡愁。
(作者:张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