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武功的都有身体上的要害部位,被打中之后,就会倒地不起,甚至会死于非命。文人也是如此,大多有个人的偏激思想,以至于成为要害。那么,鲁迅的要害在哪里?
鲁迅出版几本小说集,一本散文集,一本散文诗集,而杂文集却很多,简直蔚为大观。鲁迅的文字比较瘦硬,似乎和他的性格相符。在他出现的那个摧枯拉朽的时代,很多新文化闯将诞生了,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要提倡民主和科学,还要人们摧毁“铁屋子”,到光明的境地去。鲁迅们要“扛住黑暗的闸门”,还要带领青年们左冲右突。不过,鲁迅骨子里是悲观主义的,还有些虚无主义的影子。毕竟,当时囿于时代限制,他看不到光明的前途,也看不到太好的结果,变得比较苦闷,甚至悲哀。
鲁迅的要害恰恰是这种苦闷和悲哀,并不是他没有对新生活的憧憬,也不是没有努力,而是个人能力有限,不能改变社会。即便当时的革命党很多,鲁迅也不会加入,只是要做孤独的斗士,要“我以我血荐轩辕”,而不是从了流俗,更不是做文化官员。她始终在探索,在积极奋斗,却往往四处碰壁,没有什么好的结果。或许,他揭露“国民劣根性”的文学有着一定的片面性,只是揭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却并没有疗救,也没有开出药方。或许,当时的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黑暗的地步,根本开不出药方。而很多知识分子希望开出药房,要进行各方面的尝试,也是屡屡碰壁,并不能获得改天换地的理想。
鲁迅看到了恶的循环,看到了人生不可克服的欠缺和有限,似乎带着原罪展开批判,有着一种恐惧,还有忏悔。就像他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引用的《新约》上的那句话:“你改悔吧!”他要人们改悔,自动清除人性中的劣根,做一个勇猛的人,不自私的人,却往往归于失败。社会环境不好,鲁迅看不到更好的改变,也找不到改变人性的方法。而他弄的文学只是揭示了国民劣根性,却没有展现新生的希望。徐复观曾说:“读完了鲁迅的作品以后,感到对国家,对社会,只是一片乌黑乌黑。他所投给我的光芒,只是否定性的光芒,因而不免发生一种空虚怅惘的感觉。”
鲁迅的悲观主义影响很大,并不是他有意要这样做,而是确实看不到好的出路,也就变得悲观了。他的学生被国民党暗杀,他也被列到暗杀黑名单,而他的确实看不到更好的出路,也就在痛定思痛之后,走向了决绝。对人性开战,对社会开战,对恶势力开战,对所有看不惯的文人们开战,用笔做武器,把对手批得体无完肤,毫无还手之力。临死的遗言里,还有“一个都不饶恕”的话,算是他决绝的表现。胡适评价他:“他已死了,我们尽可能撇开小节不谈,专谈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的信仰是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
人人可以尊敬鲁迅,人人可以批判鲁迅,但鲁迅就是那样一个人,活出了自己的精气神,就在那里,如如不动。人们可以从他的文字里看到悲观主义,也可以看到人性之恶,看到彷徨于无地的苦闷,看到信仰崩塌之后的决绝。鲁迅更像是和自己战斗,看到人性之恶,也看到自己的冷漠和悲哀。并不是他不想积极改革,积极进取,而是没有那样的条件。或者说,自从他弃医从文之后,就已经走向不归路。不想和别人一样庸俗而恣睢地生活,也不想成为折中主义的人士,更不想成为御用文人。于是,鲁迅的精神独立了,也就开始了自己的创造之路。
鲁迅的要害似乎还在于批判,尖锐地批判,一个都不放过,一个都不饶恕。难道人性真的那么邪恶?当然不是,而是鲁迅自己变得深刻起来,看待别人也就深刻起来,甚至要深入人性层面,也就变得没有那么宽容了。但是,现实生活中,鲁迅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有妻子,有孩子,还培养一大批文学青年,温和而有趣,没有给人冷若冰霜的感觉。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鲁迅和文章中的鲁迅是两个人,也是两种人格体现。
鲁迅的要害还在于认识的深度,认识太深刻了,反而不是那么讨人喜欢,而这种不讨人喜欢恰恰体现了他的个性。他的文学不仅有文字运用的创新,而且有了思想的创新,和其他作家不同,一点都不折中,不做好好先生,也就成了众矢之的,成了文人们攻击的对象,但他的反击却是致命的,足以令很多攻击过他的文人汗颜。
鲁迅去世之后,很多他生前攻击过的文人都来给他送行。可以说,他没有一个私敌,也没有成为真正的不容于世俗的人,而是活成了一种精神,而恰恰是他的要害成了他的优点,虽然偏颇,但有存在的价值,也有传承的必要。
上一篇:年轻的时候,如何预防关节炎?
下一篇:DNF天赋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