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贤。
在福州寿山石雕界,叶子贤的名字如同一块温润的田黄石,沉静中透着光华。这位年过七旬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艺60载,与寿山石相伴45载,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将灵思与匠心刻进每一方石材的肌理,也让寿山石雕这一国家级非遗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
日前,记者来到鼓山后屿叶子贤家中,他正在为寿山石雕新作《曹冲称象》修光。作品原材料是珍贵的旗降石,叶子贤随石赋形,构思创作了两三个月,指尖起落间,石上形象愈发鲜活。
寿山石界素有“石产寿山,艺出鼓山”的说法。1950年,叶子贤出生于晋安鼓山镇这片匠人云集的热土。16岁起,他当学徒学习木雕与牙雕技艺,练就了扎实的雕刻基本功,为他日后从事寿山石雕刻埋下伏笔。1980年,叶子贤有机会接触寿山石雕精品,被瑰丽的色彩、精湛的雕工所深深吸引,转行踏入寿山石雕的广阔天地。
跨界经历让叶子贤对材质与技法有更深的理解。他将木雕的浑厚、牙雕的纤密融汇于石雕创作中,逐渐形成了“技法灵活、刀法细腻、情感饱满”的独特风格。
叶子贤代表作众多,作品《虎溪三啸》获得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作品《十八罗汉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三贤》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渔翁得利》《布袋弥勒佛》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等。这些作品因材施艺,随色赋形,尽显寿山石的俏色之美。
“俏色巧雕,是雕刻者与自然的对话。”叶子贤常说,每一块石头都有其“天命”,创作者需读懂石的纹理、色泽与气质,这便是“相石”,构思阶段往往需要耗费很大心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多年的雕刻生涯中,叶子贤致力于对雕刻工具进行革新,他从木工、农作工具中挖掘灵感,制作了一些得心应手的工具,并利用它们创作雕刻了许多优秀作品。
为业界津津乐道的是,叶子贤率先将牙雕机引入寿山石雕创作,搭配不同钻头,比刻刀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大大提高了雕刻的效率与精细度。这一创新后来在寿山石雕界逐渐普及,推动了寿山石雕题材和技法的创新发展。在叶子贤看来,工具是手的延伸,而匠心才是驱动工具的“魂”。
作为福建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子贤始终将传承视为使命。他收徒审慎,不仅要考察天赋心性,更看重对行业的敬畏。他的弟子中已有多人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师,“叶派”雕艺在石雕之乡的沃土中枝繁叶茂。
这份执着与坚守,也让叶子贤与时代同频。2008年,他被推选为北京冬奥会福州段火炬手。高擎奥运火炬奔跑在福州街头的画面,至今仍是他心中的荣耀时刻。当时的照片被他挂在客厅显眼位置,与寿山石雕作品相得益彰。“寿山石是国之瑰宝。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让它在时代中焕发新生。”叶子贤说。(记者 赵铮艳/文 陈暖/摄)
下一篇:船舶产业投融资对接会在福州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