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创新成果商业化转化应用
福州高新区搭建科创转化新桥梁
24日,“2025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福州高新区科技成果对接合作大会”在福州高新区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闽都创新实验室与6家企业签约6项成果合作协议,一批兼具技术高度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正式开启产业化征程,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活动现场。
据悉,此活动是福州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深化合作的重要举措,对接会签约的项目均聚焦高新技术领域,将助力企业技术与设备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正加快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福州分中心,建成后将吸引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全面深化创新成果商业化转化应用。”福州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大会现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科研团队带来的前沿技术成果,充分展现了其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领域的雄厚实力。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工程师连阳林介绍了“面向具身智能训练的下一代全身体感技术及装置”。
据介绍,具身智能指的是智能体(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汽车等)借助物理实体与环境进行实时交互,从而实现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的一体化。具身大模型能够增强智能体的泛化能力,而搭建可提供机器人训练用交互数据的数采实验室,是具身智能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为此,该研发团队提出了“下一代全身体感技术及装置方案”。
方案中的电磁定位系统性能出众,在半径1.5米的空间范围内,定位精度可达15毫米,角度精度达1.5度,且能无视非金属物体干扰实现360度全方位定位。
项目签约仪式。
针对制造业的生产痛点,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工程师曾辉雄介绍了“旅行箱表面缺陷及特征定位识别与检测系统”。
当前,旅行箱表面缺陷及特征检测技术尚不成熟,生产过程完全依赖人工识别,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基于这一现状,该项目研发了智能化解决方案:一方面开发旅行箱表面凸起、污渍、包角突出等缺陷的检测方法,另一方面攻克表面圆孔等特征的实时检测与定位技术,再结合机器人实现装配等工序的自动化生产,最终构建起完整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系统,以此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此外,为解决传统金属电磁屏蔽材料较重、较硬、难于安装等问题,闽都创新实验室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碳纳米管电磁屏蔽材料。该材料相关产品不仅具备优异的电磁屏蔽及延展性能,能满足各频段电磁防护要求,还拥有工作温度范围大、耐久性强的特点。目前,该产品已在民用5G通信领域得到大量应用。(记者 肖远强 通讯员 谢晖玉/文 记者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