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跨越2000多公里的师生情缘
裘美雅:为西海固孩子点亮希望灯塔
“老师,一定要回来看我们!”7月的宁夏固原原州区,蝉鸣与风声交织成离别的旋律,当福州新区(长乐区)鳌峰小学党支部副书记裘美雅结束两年的支教生活时,孩子们紧紧抱住她依依不舍。这一刻,黄土高原见证了这段跨越2000多公里的教育深情。
裘美雅。受访者供图
2018年,一篇关于援宁支教的报道在裘美雅心中埋下了种子。因工作繁忙,这一愿望直到2023年才得以实现。作为支教队长,她带领12名教师先后在三营镇第一小学、原州区第二十小学扎根,用7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为西海固的孩子们点亮希望的灯塔。
初到固原,挑战接踵而至:干燥的气候、饮食的差异、方言的隔阂,都让裘美雅倍感压力。但清晨的阳光洒在孩子们脸庞上时,那些闪烁着求知渴望的眼睛,让她坚定了决心:“我们要把福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带过来,让更多孩子通过教育看见远方。”
在执教三年级数学时,裘美雅发现学生基础薄弱,常需从二年级知识点补起。她没有急躁,而是将巧思融入课堂:讲几何图形时,带学生观察校园建筑的棱角;解应用题时,引用当地土豆种植、牛羊养殖的数据。她设计的“数学趣味竞赛”“校园面积建模”等活动,让曾经畏惧数学的孩子开始主动举手,用普通话自信地回答。
两年时光,裘美雅不仅是老师,更是孩子们的朋友。她跟着他们去看麦浪翻涌、玉米堆成小山。黄土高原的风磨去了她的浮躁,让她懂得“教育是慢的艺术”——一句“老师好”、试卷上多出的10分,都是最珍贵的回报。
比知识传递更深远的,是心灵的触动。留守儿童小宇因无人辅导而厌学,裘美雅通过课后辅导、奖励学习用品、与家长沟通,逐渐点燃了他的学习热情;马慧婷每天放学后要做饭、带弟弟,却总把热腾腾的饺子先端给老师;杨振鹏发烧仍坚持上课,追问着“福建远吗?那里好吗?”这些瞬间让裘美雅更加坚定:“要帮孩子们走出大山,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她带着队员走访村落,向家长传递“读书是最宽的路”的理念,为孩子们描述福建的海与船帆。她还与当地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将福建的先进理念融入课堂,助力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裘美雅表示,固原带给她的感动与思考,已成为教育生涯的养分,“当固原的课堂里生长出福建的教学智慧,这份山海携手的成长,早已超越了地域与时空的界限”。(记者 陈坚 通讯员 王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