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女因罕见遗传病离世,儿子又瘫痪在床,他用爱与责任书写着生命的坚韧
冯昭兴:用爱“驼”起一个家
冯昭兴陪儿子玩游戏,帮助疏导情绪。
上午9时许,在闽侯县城一个小区里,69岁的冯昭兴用僵直的左手夹住儿子冯强的手臂,靠肩膀力量将他慢慢搀扶进卫生间进行洗漱。这个重复了8年的动作,是这位退休环卫工人与命运对抗的日常缩影。
在过去的30年里,他先后经历了妻子、女儿因罕见遗传病“进行性肌萎缩症”离世,如今42岁的儿子也因同一病症瘫痪在床。面对接踵而至的命运重击,他却以微驼的脊梁坚持撑起这个家。即便刚经历肺癌手术、左手还因中风瘫痪,冯昭兴仍坚信“有力气继续照顾儿子”,用爱与责任书写着生命的坚韧。
家庭与工作
“双线作战”30年
1992年,冯昭兴带着妻子、女儿冯婷和儿子冯强从偏远的闽侯廷坪迁居县城,成为闽侯县环卫所的一名普通工人,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1995年却迎来了命运的重击——妻子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萎缩症”,并逐渐丧失行走和自理能力。2002年,16岁的冯婷出现同样症状,被迫辍学。
“这是一种全球罕见的遗传病,堪称‘不治之症’。”冯昭兴回忆,妻女病情于2008年后急剧恶化,舌肌萎缩导致她们吞咽和说话困难。从那时起,每次喂饭需耗时一小时,他要一手托住女儿的下巴帮助咀嚼,另一手用竹签在女儿口中轻轻拨动饭菜辅助下咽,当女儿因不适皱眉时,他还要轻声安慰。这样的场景,他重复了近10年。
尽管生活重压如山,冯昭兴的工作却从未松懈。他每天凌晨3点准时出门清扫街道,晚上9点收班。但无论风雨寒暑,他坚持每两小时回家一次,为妻女烧饭、盖被、端屎倒尿。闽侯县住建局工作人员回忆说,冯昭兴负责的社区、酒家垃圾收集工作从未出错,且20多年来未请过一天假、未落下一个班、未收到一次投诉。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冯昭兴先后7次被闽侯县住建局评为“先进个人”,并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环卫工人”“福建省道德模范”等荣誉,他的事迹还被闽侯县写进道德典型故事汇节目中去。
在这期间,冯昭兴因长期超负荷劳作,积劳成疾,接连患上坐骨神经痛、尿道阻塞等。但为了照顾妻女,他拒绝住院治疗,强忍病痛,在腰间挂起了尿袋坚持工作,用有限的时间和菲薄的收入支撑起这个常人难以想象、境遇万分艰难的家庭。“有次他腰间挂着尿袋,坚持骑电动垃圾车上班,那身影让人心疼。”闽侯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
用一生诠释感恩与担当
冯昭兴的坚持感动了无数人,也引来社会各界的关爱。退休前,闽侯县环卫所人性化为他调整工作量;2015年,当地党委、政府协调他搬进县城经济适用房;过去十多年来,省、市、县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不定期对他进行慰问帮扶,每年慰问帮扶资金加起来均超过5万元;闽侯县委宣传部协调辖区内医院,为生病的冯昭兴优先安排床位住院治疗……
2015年和2017年,冯昭兴妻女相继离世。为了回报社会,他遵循女儿遗愿,捐献了她的遗体、眼角膜。之后,他担任闽侯县多所学校的校外德育辅导员,用自身经历教育孩子们“关爱亲人、感恩社会”。
然而,命运的考验并未停止。2017年,儿子冯强又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萎缩症”,如今42岁的冯强瘫痪在床,无法正常交流,需人工辅助翻身、进食。
而冯昭兴也于2022年因中风住院,随后又确诊肺癌,并接受了部分肺叶切除手术。“只要儿子活着,这个家就还在。”面对又一次打击,冯昭兴多了份平静。而且儿媳的不离不弃、社会的持续关怀,也给了他最大的心理慰藉。
为保持体力,对抗肺叶切除后的后遗症,他如今仍保留着环卫工时期的作息——凌晨3点就摸黑起床,只身在小区的花园里快走。“走多长距离,我没仔细算过,我只知道是16圈,耗时1小时20分钟。”冯昭兴说,多走一圈,就能多撑一天;多撑一天,就能多照顾儿子一天。(记者 陈木易/文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