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朱公村,那“朱莲碧荷”正迸发出新的活力。夏日里,满池的红莲与碧荷交相辉映,仿佛一幅绚丽的画卷。荷叶如翠盖般舒展,承载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红莲则如火焰般热烈绽放,点缀着整个池塘,给朱公村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村民们依托这独特的景观,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他们在这片“朱莲碧荷”的天地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让古老的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连江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弘扬朱子文化 发展莲花产业
连江朱公村:“朱莲碧荷”迸发新活力
从空中望去,朱公村一派田园风光。
朱子文化源远流长,拥有连江保存较完好的朱子祠;耕读传家之风绵长,保留旗杆厝、朱公桥等古迹;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福州赏荷网红打卡地……这里是连江县蓼沿乡朱公村。近日,记者走访了这里。
朱子文化 孕育文明乡风
漫步朱公村,牛溪穿村而过。荷塘莲田、鹭鸟翔集、蝉鸣竹影等自然风光,以及旗杆厝、朱子祠等人文古迹,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谁能想到,过去由于发展石板材,牛溪曾是浑浊的“牛奶溪”。2016年,在政府大力整治下,石材厂关停,青山绿水逐步再现。“污河变碧水,旧房变新房,荒地、废地摇身变成文体公园、观景亭,泥泞土路整修成环河生态步行道……”朱公村妇联主席梁群英,见证了朱公村这些年的美丽蝶变。
村内的朱公祠。
“说到朱公村最大的特色,一定是朱子祠。这里有连江保存较完好的朱子祠。”朱公村党支部书记林德明介绍,朱熹在连江讲学多年,当地百姓在他讲学之地建造朱子坊、朱子祠,以此怀念他、祭祀他。
据记载,宋庆元三年(1197),朱熹避迹连江,在丹阳坂顶宝林寺蛰居讲学,后去贵安途经朱公村,受邀在此讲学授课。乡人为记其事,募资在朱公村建朱子祠。
朱子祠约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长20米、宽18米,扇5间,双进,建筑面积306平方米,古朴典雅。建成后聘师办学,为百姓子弟念书提供场所。这里还设立过乡公所、小学、供销社等单位,几经修缮。
“朱熹清正廉洁,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林德明告诉记者,朱子祠还成了蓼沿乡廉政文化教育点。不仅如此,这里还是老人幸福院、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的重要阵地。
古厝古桥见证历史变迁
旗杆厝外墙。
受朱子文化影响,朱公村耕读传家之风绵长。村内保留着一座旗杆厝。
据记载,旗杆厝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厝主人方便自家子弟读书而建,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占地3000平方米,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古厝为纯木结构,正座六扇,大小33间房。横直4条穿心弄将披屋、厢房紧密联在一起,既方便各房间进出,又避免相互干扰。
值得一提的是,厝外有围墙,围墙内埕两侧有两对旗杆碣。当年,因厝主人与二子学识官位显赫(厝主人为修职郎,长子是太学生,次子是贡生),官府授赐树立旗杆(旗杆厝由此得名),并赐“文魁”牌匾悬挂厅堂。
村内既有古厝,也有古桥。朱公村名字由来,便与朱公桥有关。
宋嘉祐三年(1058),知县朱定怜惜两岸百姓靠小木船摆渡来往通行,生活实为艰辛,于是组织募捐修建石桥。历经3年,石桥方成。当地百姓感念朱定,便把桥定名为“朱公桥”,把溪改称“朱公溪”,也便有了朱公村之名。
朱公桥建桥之初的石狮子依然留存。
到了1977年,朱公桥改建为朱公大桥。2020年,栏杆又经过改造。记者注意到,尽管几经改建,朱公桥建桥之初的两尊石狮依然保留。岁月悠悠,石狮见证了朱公村的历史变迁。
“朱莲碧荷”赋能乡村产业
荷花田。
文化如何赋能乡村产业呢?“红白莲花共一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朱熹创作的《咏红白莲》,蕴含着对莲花品格的赞颂。何不在莲花文化上做文章?为此,朱公村打响“朱莲碧荷”文化品牌。
眼下,朱公村的荷塘一片生机勃勃,优质莲子陆续成熟,荷农们抢抓时节进行采摘。记者看到,粉白相间的荷花竞相绽放,亭亭玉立的莲蓬随风轻摇,呈现出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田园画卷。荷塘深处,荷农们正顶着烈日穿梭在莲田间,灵巧地采摘成熟的莲蓬。
农户在挑选采摘的莲蓬。
“我们总共种植了70余亩荷花,莲子采摘后一部分作为时令鲜食直接上市,另一部分则加工成营养丰富、易于储存的干莲子,提升产品附加值。”林德明介绍,得益于当地肥沃的土层和清澈的灌溉水源,这里产出的莲子口感爽脆、回甘明显,深受市场青睐。
巧合的是,朱公村的荷花品种来自朱熹祖籍地——江西,叫“太空36号”,花大蓬大,果实饱满,具有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等优点。
“今年晴好天气多,收成不错,预计鲜莲蓬总产量可达2.25万公斤。”林德明说。距离荷塘不远处的莲子加工基地内,莲子加工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去壳、脱膜、通芯等工序一气呵成。经过加工的莲子将销往福州市场,成为抢手货。
盛放的荷花不仅扮靓了村庄,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据介绍,朱公村于2021年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积极发展莲子种植及生产加工,打通莲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培育鲜切莲花、干莲子、莲叶、莲杆、莲藕、莲心等“六莲共舞”系列优质产品。今年预计为朱公村带来2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惠及村民280余人。
“未来,朱公村将持续打响‘朱莲碧荷’文化品牌:‘朱’指的是朱公村与朱子文化;‘莲’指的是莲花产品与廉政文化;‘碧’指的是绿水青山;‘荷’指的是荷花经济和赏荷文化。”林德明表示,朱公村将整合生态资源与文化底蕴,深度挖掘朱子祠文化资源,策划“莲韵书香”主题文旅活动,推出荷塘边的朱子经典诵读会、廉政文化讲堂等,实现莲旅联动,推动乡村振兴。
交通小贴士:驾车从福州市区出发,经贵新隧道—福州绕城高速—洋门枢纽—104国道—207省道,即可到达朱公村。(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连融媒/文 记者 郑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