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积极行动,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开辟新路径。围绕人工智能等重点方向开设“微专业”,这一举措极具前瞻性。人工智能正飞速发展,成为当今就业市场的热门领域。开设“微专业”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学习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快速跟上时代步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精准提升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不仅有助于满足企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是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有益探索。
记者今天(2日)从教育部获悉,面向社会需求相对不足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教育部正加快推进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着眼帮助其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精准匹配企业对复合性人才需求。
据统计,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区,已遴选上线33个实用紧缺专业的138门一流课程和应用技能型“微专业”等1455门优质教学资源。各高校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紧缺领域的60个重点方向,建设“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目前,全国高校共设置2025届毕业生修读的“微专业”2654个,修读毕业生7.4万人。
调研显示,一批省属高校“微专业”就读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明显提升,超过八成参与“微专业”学习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了个人技能,为最终落实去向提供有效帮助。
当下正值毕业季,教育部将指导各地教育部门与本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确保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通过参与职业能力培训、就业见习等尽早落实去向。同时,支持2025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攻读第二学士学位。
(总台央视记者 高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