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百日咳疫情情况呈现出显著变化。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病例数下降了 80%以上。这一显著的下降趋势表明,在疫情防控等多方面的努力下,百日咳的传播得到了有效遏制。相关部门的积极监测、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公众卫生意识的提升等措施,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随着持续的防控工作,百日咳疫情将进一步得到控制,为公众的健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5月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安志杰介绍,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性强,各年龄均可发病,没有接种疫苗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最高,而且年龄越小,重症和死亡风险越高。
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因症状相对较轻,容易被忽视,但作为传染源,可能会传染身边的儿童。绝大部分婴儿病例,发病前家庭成员中往往都有咳嗽患者。
因此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出现咳嗽尤其是持续咳嗽症状,都应尽早就诊;如确诊百日咳,尽量避免接触孕妇和婴儿。百日咳可通过疫苗预防,对预防重症和死亡有较高的保护效果,接种1剂就可使死亡风险下降70%以上。
2025年1月,我国实施了新的百日咳免疫程序,儿童在2、4、6、18月龄和6周岁各接种1剂百白破疫苗。
目前,全国百日咳疫情平稳,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下降80%以上。但家长仍应警惕,适龄儿童要及时、全程接种百白破疫苗。此外,日常开窗通风,咳嗽、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等,也有助于预防百日咳。幼儿园、中小学要做好日常清洁通风,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缺课登记,若学生出现咳嗽,尤其是持续性咳嗽等症状,应密切关注、尽早就医。
(总台央视记者 杨阳 史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