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坊七巷,有这样一支英雄集体——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他们是古厝的忠诚卫士,更是百姓的贴心亲人。面对古厝的消防安全,他们日夜坚守,凭借精湛的技能和无畏的勇气,守护着这片历史文化的瑰宝。无论是深夜的火灾警报,还是日常的隐患排查,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用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他们把百姓的安危放在心头,为每一位居民送去温暖与保障。他们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古厝的安全之路,也成为了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2025年元旦,国旗护卫队队员前往五一广场升旗。记者 叶诚 摄
马鞍墙、石板路、油纸伞……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这处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古建筑群,是福州的城市地标。早题巷里,清代诗人黄任故居如今化身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的便民服务点,格外显眼。近日,这个承担三坊七巷消防安全工作和五一广场国旗升降任务的集体再添一项荣誉——入选中宣部“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
“这里之前是消防前站,为了方便群众,我们设立了便民服务点,为群众提供休息场所、免费茶水、急救药品、景区向导等服务。”鼓楼区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消防员范良腾介绍。
鼓楼区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组建于1990年,建队以来,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守好古厝、护好国旗、服务好群众”的职责使命。作为古厝守护者,他们创造了三坊七巷景区连续13年零火灾、连续34年无重大火情的纪录;作为国旗护卫者,他们创造了自1991年第一次在五一广场升起国旗以来,34年国旗升降零失误的纪录。
从建队开始,救援站就组建了国旗卫士雷锋服务队,将为人民服务的传统贯穿队史。这些年,救援站通过“一对一”“结对子”等方式传递温暖,先后资助困难群众69户、失学儿童79人、在读大学生6名,照顾孤寡老人21人。
“我的孩子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帮我搬东西到楼上,生病住院的时候也一直照顾我,真的比我家人还亲。”驿里社区的吴奶奶亲手写感谢信,并上门送到队员们手中。
“急症送医,孕妇临产,老人跌伤,孩子走失,甚至家里换个灯泡,一个电话队员就到。”范良腾说,他们把三坊七巷居民的家庭情况,牢牢地记在心里。“吴奶奶和老伴年过八旬,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文儒坊的林奶奶年事已高,还要照顾九旬的老母亲”“吉庇路的林爷爷家中只有两名老人,生活上有很多不便,要时常帮助他打扫家里卫生、修剪树木、搬运生活物资”……
这种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传统在一代代消防员中接力传承。
“新队员刚来,老队员都会领着他们到居民家‘认亲’,帮助新队员熟悉辖区情况。”范良腾说,35年来,一代代消防指战员接过光荣使命,不仅勤练灭火救援技能,苦练升降国旗功夫,也成为辖区群众的亲人。
住在早题巷的陈公健老人以《中国好邻居》为题,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消防员的感激;居民用8260颗水晶钻制作的刺绣《红旗与战士》,表达了对他们的尊敬;路过的群众常默默在消防站门口放些水果和饮料……这一幕幕,都在诉说着消防员与古厝居民的鱼水情深。
35年来,该站和驻地40余家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在驻地街道社区和多所学校开设“行走中的党课”,担任兼职讲师和课外辅导员,先后为5万余名当地学生和群众开展红色教育、弘扬爱国精神,宣传国旗文化、提升国家意识。
随着夜幕降临,三坊七巷的灯火渐渐亮起。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们始终坚守岗位,守护着古厝,守护着这里的人民。(记者 林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