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奶茶自由”“樱桃自由”之后,“酸奶自由”最近又上了热搜。喝酸奶长大的资深乳品爱好者看着酸奶一路向上告别“2元时代”突破10元大关,但金额并没有超过2元酸奶。
这种“涨价不增量”的操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生产酸奶的成本是多少?“高端酸奶”靠什么套路吸引消费者的钱包?
文海鲜饭在四象设计部
|
|
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就记载了蒂奇酸奶(称为“奶酪”)的古代制作方法。虽然中国人喝酸奶的历史很长,但真正批量生产酸奶还是在上个世纪。
从1911年英国商人在上海成立光明乳业的前身唐珂牛奶公司开始,中国正式开启了酸奶产业化的时代。
在唐珂牛奶公司开工厂生产酸奶之前,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酸奶都是手工制作的,销量有限,因此酸奶并不是人们日常乳制品摄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随着全国各地乳品厂大规模生产酸奶,瓷瓶里的“老酸奶”开始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流行起来。以前胡同门口的食堂里有一排排瓷瓶酸奶。放学后,我花了两三块钱,站在食堂门口,当场喝酒。喝完了,我不得不把瓶子退回去。
后来,酸奶逐渐进入超市。袋装和盒装的“搅拌酸奶”占据了货架,各种水果酸奶和燕麦酸奶也丰富了我们的选择。每天一杯酸奶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习惯。
但总有一天这种模式会消失。发现不管加什么水果都抢不到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后, _1_
中国人什么时候喝上了酸奶?
新兴的酸奶企业想出了另外一条路:高端路线。
说到高端,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价格高。酸奶,曾经作为平民饮料,真的在不知不觉中涨价了。第四,通过对比市面上几种流行的“平民”和“高端”酸奶,发现2元时代已经过去,高端路线上的酸奶普遍高于8元/瓶,但量不超过2元。
还有很多10元及以上的高端瑜伽馆没有在图表中列出。最夸张的要说酸奶行业的“爱马仕”——Blue Glass Aqiulaga,直接开店卖酸奶。
_2_把西茶和星巴克远远甩在后面。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已有22家酸奶品牌获得融资,共发生融资事件35起,披露融资金额73.16亿元。这些获得融资的新兴品牌大多走高端化、线上名人化路线,都有自己的卖点,如简爱裸酸奶、盛达牦牛酸奶、妙小江瓷酸奶等。
虽然这些品牌的酸奶实际质量不一定像宣传的那么好,但至少可以肯定走“高端路线”可以带来更高的利润和商机。
对于酸奶的普遍涨价,消费者接受度不高。前瞻经济学家调查显示,国内消费者可以接受酸奶的价格。
酸奶涨价有多离谱?
一杯招牌的“牛油果椰子燕麦爆珠胶原酸奶”价格高达42元,
普遍在1-5元(占78%),少部分能接受5-10元的价格区间(占19%),而高于10元的价格基本是不可接受的。
作为消费者,我们希望每一分钱都值得花。那么,酸奶的普遍涨价是因为生产成本的增加还是其他溢价与产品本身无关?
计算酸奶生产成本,首先要了解酸奶厂的制造工艺。纪录片《走进工厂:酸奶篇》通过实地拍摄,揭示了酸奶从原料奶到最终包装的全过程。
看起来有八个步骤之多,但酸奶制作的核心步骤是在牛奶中加入乳酸菌进行发酵。移除机器
生产酸奶的成本的大头基本来源于原料乳、添加剂和乳酸菌种。 那么这些牛奶和添加剂的成本有多少呢?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 一盒普通酸奶的出厂造价约2至2.5元,高端酸奶出厂造价也就3元。 乳业分析师宋亮也表示,尽管高端酸奶和普通酸奶在原材料方面的确有不一样的地方,但这部分的成本差距远不及终端价格的差距, 高端酸奶的边际效益原远高于边际成本。 北青报曾调查过市面上约20款不同品牌“高端酸奶”, 只有3个品牌添加了4个以上菌种,其余大部分高端酸奶仅添加了2-3个菌种。 其中添加了两个常规菌群(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的三元茯苓酸奶,每杯150克售价2.8元,而同样是一款添加两个常规菌群的“老北京记忆”风味酸奶,195克就售价6.5元。 事实上,自制过酸奶的伙伴们应该都对一杯酸奶的成本有所了解。 网购2包含有10种益生菌的酸奶粉价格仅10元+,能够做20杯酸奶, 再加上牛奶的成本,和工厂的造价相差无几。 _4_ 酸奶的涨价“套路” 在《价格猛涨近10倍 网红雪糕能否回归本心》一文中,我们曾经盘点了“网红雪糕”们看似花里胡哨,实际和雪糕本身关系不大的营销噱头。那么既然酸奶生产成本的增加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夸张,“高端酸奶”们又是靠什么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的呢? 在观察了市面上数十款高于平均价格的酸奶后, 四象总结出了酸奶界“4大吸金宝典”。 首先就是声称自己的产品添加了独特菌种的“功能型酸奶”。众所周知,酸奶的营养价值除了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和钙,主要来源于添加的益生菌。 “LG-21"、“R-1"、“LB-8"......各种字母和数字的排列组合试图给不明所以的消费者营造出高大上的感觉,让人相信喝了这家的酸奶包治百病。明治佰乐益优“LG-21”酸奶产品包装上就标明了这是一种可以“挑战胃酸”的乳酸菌,甚至小红书上还流传着有“消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神奇功效。 实际上,LG-21的学名是“格氏乳杆菌OLL2716菌株”,本质是一种乳杆菌。这种益生菌对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炎确实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并没有“药到病除”那么夸张的作用,市面上许多添加乳杆菌的平价酸奶其实也有类似的功效,而这瓶“LG-21"却要花整整12元大洋。 靠推出花里胡哨的口味来吸金,可以说是与许多网红食品如出一辙了。“草莓流心芝士”味的酸奶,听起来就像在吃米其林餐厅的高档甜点,但要说它与普通果粒酸奶有什么区别,确实也说不上来。 如果说在口味上下功夫,还算实际让消费者“尝”到了甜头,那么“健康轻体”的概念和营销成本,就完全脱离了酸奶本身,成为了一种产品溢价了。所谓的“控甜”不过是少加了糖,所谓“轻酸奶”不过是少了点脂肪,但这些标签却成为了酸奶涨价的筹码。 此外,请流量明星代言,在微博和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疯狂种草,营销“网红酸奶”的概念,也是需要花大量成本的。纯享请了杨洋做代言人,而安慕希请了蔡徐坤...... 这些成本除了通过割粉丝韭菜收回,剩下的自然是由普通消费者承担。 本该是日常消费品的酸奶,因为背负上了营销的标签,变得价格越来越让人难以承受。更不用说,酸奶界也存在着“内卷”现象,当其他品牌都在宣传用着更优质的奶源,更好的菌种,更健康的理念时,如果没有自己的营销策略,就会被“卷”进市场的滚滚洪流中。企业不会坐以待毙, 在未来我们还能买到多少一两元钱的平价酸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