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肿瘤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方法、高度的责任心和温暖的爱心。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张海波教授团队将通过抗癌有道专栏定期推送肿瘤防治最新进展以及相关科普知识,为您传道解惑。抗癌之路,虽道阻且长,但我们愿与您同行!欢迎您持续关注!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在这部分人中又有大概40%的患者能够检测到EGFR突变,这或许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属于“不幸中的万幸”,因为目前的三代靶向药物能够看到非常好的疗效,已成为这些患者的首选治疗。
然而,随着治疗的进行,很多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药物耐药而发生肿瘤进展。目前靶向药物耐药后属于难治性肺癌,既往缺乏一锤定音的标准治疗方案,且治疗选择非常有限,效果不尽如人意。
这时有些患者就会考虑是不是可以继续再吃一段时间看看?但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 如果明确进展,而且不论耐药后进展时做的基因检测是否存在敏感突变,都不建议继续服用靶向药。靶向联合免疫的后续治疗,不仅可能不会带来好的效果,甚至导致患者身体状况迅速变差,无法接受进一步治疗,生存期缩短。
面对这一挑战,靶向耐药的机制一直在探索中。
研究发现,EGFR靶向耐药后可能有利于免疫治疗。在这一背景下,有一项叫做ORIENT-31的研究的结果为这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开创了靶向耐药治疗失败后进行免疫治疗的新标准。该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 这一种四药模式(免疫+抗血管生成+化疗四药联合)可以获得超过半年的肿瘤控制时间和超过2年的中位生存时间,为患者后续接受更多治疗赢得机会。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免疫+抗血管生成+化疗”组合的获益。这项纳入超过2000多例的患者接受了7种不同的基于免疫的治疗策略:包括免疫单药治疗、免疫+化疗、免疫+抗血管生成、免疫+抗血管生成+化疗、双免疫治疗、双免疫+化疗以及免疫+EGFR-TKI,结果显示“免疫+抗血管生成+化疗”这一组合的表现最佳。
因此, 对于EGFR靶向耐药治疗失败后广泛转移的患者,尽快启用“免疫+抗血管生成+化疗”的治疗模式,是当下最佳的标准治疗。
广东省中医院张海波教授正在着力开展一项研究,旨在针对肺癌靶向耐药后患者采用上述“四药”模式加上针灸治疗,更好地提升疗效。如果有需要的患者可以尝试来到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门诊咨询就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或许能为您带来新的希望。
【大德路总院肿瘤科出诊一览表】
【团队介绍】
恶性肿瘤辨证论治与精准治疗研究团队以全国名老中医刘伟胜教授为学术顾问,张海波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美国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美国UCLA大学、英国Cardiff大学、荷兰乌特列支大学医学院(UMCU)合作,研究内容涵盖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中医辨证标准化,分子病理学,液体活检,中医药临床研究,中药药理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多学科研究,致力于提高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水平,并推进中医药国际化。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4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22.799),出版专著12部(英文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医学指导】
张海波,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肿瘤大科副主任,恶性肿瘤辨证论治与精准治疗研究团队PI;师从国医大师周岱翰、朱良春、郭子光、李士懋及广东省名中医刘伟胜教授。周岱翰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岭南名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鼻咽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世中联肿瘤整合肿瘤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青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精准与整合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本期作者简介】
【本期作者简介】
陈亚栋,中医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住院医师。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肿瘤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中医肿瘤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精准与整合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复兴书院人生导师。目前从事肺癌、胃肠道等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供稿: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肿瘤科
执行编辑: 张靓雯
审核校对: 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