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6年的时候,周总理开始了对印度缅甸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访问,而这一次的访问行程中,除了加深跟上述这些国家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向外界传达我们对台湾的态度。
这次访问总体上可以说是非常顺利,除了在印度的时候遇到了一点插曲。那是在周总理参加印度组织的欢迎晚宴上,一个记者不怀好意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周总理,听说你们打算开启第三次国共合作,那么如果蒋介石愿意带着台湾回来,你们可以给他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部长级别吗?”
两岸话题一直都是个敏感话题,这个提问明显不怀好意。但周总理并没有避而不谈,反而说部长太小了,起码也得再往上一级。
这段话在当时可以说是震惊了国际,毕竟解放战争才过去多久。哪怕是到了现在,估计都有人觉得这是在空口打白条。
但实际上,在当时我党给出的条件,远远比周总理所说的还要优渥,但最终的结果正如现在大家所见,两岸问题依旧让两岸群众牵挂。
那么在历史上,我党是如何跟台湾取得联系?又给了蒋介石什么样的条件?又为何没能达成一致呢?让我们走回那段岁月,看下那一段历史。
没有分割独立,开启第一次接触
自从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如何处理台湾就成了摆在我党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在最初的时候,我党是主张以武力统一的。
但谁能想到1950年美军悍然侵入三八线,这使得抗美援朝爆发,大量原本为台准备的军团都奔赴了朝鲜战场,让我国不得不暂时放下了武统的想法。
虽然抗美援朝结束后,我们捡起并开始了武统的想法,而且在大陈岛取得了胜利。但随着美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台湾跟美国的《共同防御条约》,再加上埃森豪威尔动不动就核威慑,这使得我们的武统陷入了僵局。
好在这个时候蒋介石拒绝了美国“一边一国”的意见,让毛主席觉得蒋介石心里还有点中国人的良心,这样的话或许可以有第三次国共合作。
这也才有了周总理后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的讲话,那就是中国愿意用和平的方式来解放台湾,这也是我党第一次提出对台湾和平解放。
而当时在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议题后,毛主席就把这个任务全权交给了周总理负责。而周总理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对台湾的态度,开始对各个国家进行访问,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出现。
而除了在国际上表达我们的善意外,其他地方我们也没有闲着,自从和平解放的设想提出后,许多曾经参加过两党谈判的人士,主动找到了周总理,希望能够为第三次国共合作贡献自己的一部分力量。章士钊就是当时的一个代表人物。
在知晓和平解放的议案出来后,章士钊就找到了周总理,表示自己能够通过之前的国民党故旧给蒋介石递话,做做他的思想工作。
他的这个想法也是得到了主席跟总理的赞同,并专门写了一封给蒋介石的信,信中全是我党对台湾的政策态度,让他转交给蒋介石。
信件的内容非常简单,主要就是四点:
第一是台湾回归后,不管是人事还是军政,依旧是由蒋介石来管理,但是外交要由中央来负责。
第二是台湾如果缺钱没法建设,那我们可以给你拨款补助。
第三是关于台湾改革,我们可以慢慢来,而且会尊重蒋介石跟台湾民众的意见来协商。
第四是我们要好好合作,不能再做损害对方的事情。
在信件的结尾甚至带上了“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这样一句话,除了希望蒋介石回故乡看看以外,也是在告诉他你的家安然无恙。
在拿到中央给的信后,章士钊也没有耽误,第一时间就到了香港,找到了当时国民党负责香港工作的许孝炎。
而许孝炎在跟章士钊会谈后,深知此事重大的他,也是第一时间赶回了台湾,亲手把这封信呈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虽然当着许孝炎的面看完了信,但却是在经过一年的深思熟虑后,才再次召回了许孝炎,吐露了自己的想法。
原来当时的蒋介石还是心存疑虑,因此他决定让自己人去大陆看一看,而这次找到许孝炎,就是让他推荐出行的人选。
许孝炎知道这个人选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因此他在经过反复思考后向蒋介石推荐了三个人选,而蒋介石本人也是经过一番权衡后,选中了三人中的宋宜山。
宋宜山能被蒋介石选中的原因也很简单,他本身就是蒋介石的学生,还曾经身为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从这一点上哪怕是多疑的蒋介石也不会怀疑他会背叛。
而且宋宜山的弟弟宋希濂当时被我们俘虏,还在北京接受劳动改造,宋宜山完全可以用探亲来掩盖出行北京的真实意图不会暴露。
1957年4月,从香港前往广州乘坐火车的宋宜山,成功抵达了北京,并且刚到北京就接到了周总理的邀请,前往东兴楼饭店会谈事宜。
在这次会谈的时候,宋宜山也没藏着,很干脆地对周总理说,自己来的目的就是看那封信上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见宋宜山这么坦诚,周总理也是直接说道,归根结底大家都是一家人,曾经一起开会一起在大锅里吃饭的家人,是真的希望能够再迎来一次合作。
这句话让宋宜山放下了心中的戒心,因此在会面结束后,他就跟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开始了商谈。
李维汉在商谈的时候,详细地向宋宜山解释了之前给出的那些条件,并说主席多次表示,只要蒋介石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会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
这次商谈的内容让宋宜山非常满意,更别说之后的功德林之行,以及北京的变化,更是让宋宜山心中对我党有了新的认知。
因此在回到香港后,宋宜山就将此行的经历写了下来,当作报告呈交给了蒋介石。但或许是此行给宋宜山的震撼太大,他在报告中对我党有着太多的赞扬。
这也就导致蒋介石在看完报告后,觉得宋宜山被“收买”了,他特意夸大了我党,再加上当时大陆的一些因素,蒋介石最终还是单方面中断了这第一次接触。
第二次接触开始,神秘人抵达北京
虽然第一次接触因为蒋介石的一意孤行而中断,但双方的这一次接触,还是让那些渴求统一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也是他们促成了第二次接触。
在章士钊被委托带信的时候,有一个人同样背负着使命来到北京,他就是在两党都有众多好友的曹聚仁。
曹聚仁刚到北京的时候就受到了总理的接见,与会现场更是有陈毅元帅等人陪同。总理在这次会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双方只要政权统一,所有事情都可以慢慢商量。
在这之后,主席同样接见了曹聚仁。要知道那段时间,印尼总统也在华访问,按理来说我党的各个领导都要出面欢迎才是。
但主席对两党之间存在第三次合作可能无比重视,因此选择自己一个人在中南海接见了曹聚仁,也是这一次会面中,主席表达了对蒋介石的肯定与看法,让曹聚仁心里对再次合作有了信心。
因此在回到香港后不久,曹聚仁就把这几次谈话的内容汇报了上去,当时恰逢章士钊把信送到了台湾,因此不久后台湾方面就让曹聚仁再去一次大陆,去蒋介石的老家看看。
前面我们说过,信的结尾有两句话,向蒋介石表达了你家安然无恙的想法。但蒋介石之前毕竟对我党重要人士的老家做过一些举动,因此蒋介石还是要自己确认一遍。
因此曹聚仁又回了一趟大陆,仔细确认过蒋家老宅没有问题后,还代表蒋家扫了墓,并且把这一切都拍了照片送回了台湾。
除了照片曹聚仁还附带了一封信,上面都是自己对目前两党的看法,并且明确指出自己看好再次合作,但信是送到了,却没有了下文。
一直到1965年,曾经的国民党领导人李宗仁探访大陆的消息被台湾收到,蒋介石父子才行动了起来。
当时负责在香港与台北进行联络工作的王君找到了曹聚仁,并告诉他一个绝密消息,那就是蒋经国将亲自来香港,跟他商谈要事。
当时的蒋经国身为国民党的重要人物,结合当前的情况,曹聚仁第一时间就得出他的来访跟两党再次合作息息相关。
因此在收到消息后,曹聚仁马不停蹄地就飞了一趟北京,在跟我党领导人商讨后得到了一份谈判的大纲要目后,立马返回香港等待蒋经国的到来。
等待的日子并没有太久,一天中午曹聚仁在午睡的时候,就被王君急匆匆叫醒,还没回过神就被他带上了汽车。
原来蒋经国已经来到了香港,但因为身份原因,他并没有选择上岸,而是在离岸不远的一艘轮船上等他。
曹聚仁上船后就被引进房间见到了蒋经国,因为要谈判的事情太过重要,因此两人草草寒暄了一会,就在其他人的保护下开启了商谈。
这次商谈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蒋经国只是打个前阵,他主要是把台湾方面的条件告诉曹聚仁,好让曹聚仁这个吃透了双方情况的人可以更好地跟蒋介石交流。
差不多就是两人商谈结束的时候,轮船也到了台湾,曹聚仁也在蒋经国的带领下,见到了蒋介石并开始了真正的洽谈。
这一次洽谈可以说非常顺利,在三人的互相讨论下,很快就达成了共识,主要以六项内容为主:
第一是蒋介石父子以及其余的国民党人回到大陆后,可以在浙江以外的任何一个省份定居。而且蒋介石依旧是国民党总裁的身份不变,甚至可以把江西庐山地区划为蒋介石的汤沐邑。
第二是蒋经国可以当台湾省长,但必须交出外交跟军事权,以及要在台湾切实实施“耕者有其田”,除此之外全部放权给台湾省政府,直到20年后才会洽谈改变。
第三是台湾不能再接受美国的援助,如果有困难,那么北京会对台湾进行补助。
第四是台湾的海空军归北京,陆军缩减为4个师,台湾保留三个,一个负责驻扎在厦门和金门地区。
第五是厦门和金门合并为市,作为北京跟台湾的缓冲地带,师长由台湾驻军师长担任,但师长必须征求北京同意后才能任命,为中将军衔,并且政治上归北京领导。
第六是台湾原有官员不管是职位还是待遇保持不变,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只提高,不降低。
这一次谈判我党可以说是极大的让步,对蒋家父子来说也是同样,因此可以说台湾的回归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但等到曹聚仁把这次谈判的结果带回北京,还没等到我党再一次商讨时,国内陷入了一片动荡,也是这一次动荡,让生性多疑的蒋介石再次中断了谈判,本来板上钉钉的第二次接触,也就此搁浅。
迎来第三次接触,结果匆匆流产
在第二次谈判破裂后,两党一直都没有再次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直到70世纪初国际形势开始转变。
随着中美关系破冰以及中日关系改善,台湾的国际形势急转而下,甚至被赶出了联合国。而我国的国际局势却迎来了缓和,因此台湾问题再次被主席跟总理提上了议程。
但当时在第二次接触中负责牵线的曹聚仁已经病逝,而负责第一次接触的章士钊已经90岁高龄,更是因为身体缘故,平日里只能用轮椅代步,因此我党暂时找不到一个能够让双方都信任的人出来。
让人没想到的是,章士钊在听闻我党再次把台湾问题提上议程后,竟然主动请缨。而且不单单是他,就连他的家人都支持他这么做。
在经过反复的权衡后,我党最终还是同意了章士钊的请求,委派他前往香港,向台湾表达善意,促成第三次接触。
结果因为心情激动加上水土不服的原因,章士钊在到达香港不到一月就病倒了,虽然我党及时给他派去了医疗团队,但章士钊并没能撑到回京治疗,而是在7月份于病逝。
不过章士钊并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他在抵达香港后进行了一系列活动,而这些活动也成功让蒋介石升起了和谈的念头,并且在1975年的春节,他把这个付诸实践。
他让曾经负责过两党谈判的陈立夫,利用秘密渠道表达自己的善意,并且邀请毛主席到台湾进行访问。
而且不知道是陈立夫立功心切,还是蒋介石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后做的安排,在利用秘密渠道传递了消息后,陈立夫又做了一件事。
他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里面他殷切希望主席或者总理跟蒋介石再次谈判,并且能够访问台湾,促成双方再次合作。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台湾诚意满满,而主席跟总理也是非常重视这个邀请。但毕竟那是1975年,主席跟总理已经是7.80岁了,他们的身体原因不足以让他们进行这次访问。
因此当时的主席其实是考虑让邓公代替自己去台湾一趟的,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双方还在接洽的过程中呢,蒋介石却去世了。
虽然在蒋经国上任后,双方还能继续进行洽谈,但等到总理跟主席相继逝世后,这种洽谈也就变得困难了起来。
而等到蒋经国也去世了,这种洽谈更是彻底被湮没了。两岸的关系也再次冰封,直到2005年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大陆之行,两岸关系才迎来了再一次破冰。
结语
直到现在,离蒋介石败退已经过去了73年,台湾也脱离祖国怀抱73年之久了。而这73年之间,不管主席还是总理,或者是像章士钊、曹聚仁一样的民间人士,他们无不希望能够亲眼见证到两岸统一的那一幕,哪怕为此付出生命。
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他们的人生还是留下了遗憾,他们期望见证的那一幕场景,直到73年后的今天还没有出现。
但两岸所有人都知道,不管其中有怎样的困难,不管要经历怎样的风雨,我们永远都不会放弃这一个愿景。
而我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个离家数十年的游子,终会回到母亲的怀抱,我们必将带着先烈的期望,去参与,去迎接,去见证那一幕的到来!
参考资料:
[1]人民网《毛泽东谈解决台湾问题: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2012-07-02
[2]新华网《中国领导人有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的思想》200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