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消息
下周有一次寒潮过程
降温将会直达广东
预计12日
弱冷空气入粤
中北部气温小幅下降
到了周末
全省将迎来猝不及防的“速冻”
12月16日—17日
气温或跌破10℃
大家的羽绒服都准备好了吗?
现在下单还来得及
相信不少小伙伴
一旦“断崖式”降温开始,
畏风怕冷、
手脚冰凉、频繁感冒、腹泻、痛经等
不适症状
将更加频繁地出现。
怎样才能从内到外的保暖驱寒,
缓解不适?
一起来看看吧
饮食调理
建议适当食用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生姜等,以补充体内阳气;适当喝温热的水,以促进体内寒气排出;同时,避免过多摄入寒凉、生冷的食物。
运动调适
中医讲动则生阳,建议进行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平时动一动,加快血液的循环,自然就暖和。
中药膏方
冬天自然界处于封藏状态,人体在冬天容易吸收营养以储备能量,膏方是一种具有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剂型,适用于体质虚弱、术后康复久病不愈、亚健康状态等人群,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体质、年龄等因素的不同,出具个体化的中药处方,辨证应用膏方调补。冬季服用膏滋又可与冬令进补相结合,一举数得,不仅解除病痛,且气血流畅,肝脾肾滋养,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体寒也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如温针灸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循经取穴,温通经络,结合了针刺、腧穴、艾叶的三重作用,可明显改善阳气不足而引起手脚冰凉的症状。
督脉灸则集经络、中药、艾灸三方功效于一体,可通督脉、温阳气、益气血,是阳虚体质人群纠正偏颇体质的理想手段。
艾灸疗法
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曾描述:“艾叶通经脉、理气血、逐寒湿、降虚火、强壮脏腑、平衡阴阳。”平时可艾灸腹部的神阙、中极、关元、气海等穴位,以及腰背部督脉的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透达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对于肢体寒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穴位按摩
中医推荐对命门、神阙、关元这三个穴位进行按摩,有驱寒补肾气的功效。
命门穴为壮阳补肾散寒的常用穴位,可用手掌进行直线来回摩擦,以透热为度,每日1~2次。
神阙穴在肚脐中,脐乃“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是“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可鼓舞一身之阳气,具有温通阳气、散寒通络的作用。两手相叠,掌心对准并贴在神阙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关元穴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它是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并且能大补元阳,故名关元。关元穴具有温肾、散寒、益气的作用,是治疗真阳不足、肾阳虚衰、寒凝血结、阴寒内积的常用穴位。可用手掌进行摩擦,以透热为度,每日1~2次。
中药足浴
“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脚底遍布人体内脏、器官的反射区,和人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睡前可以用热水泡泡脚,既能祛除全身的寒气,又能解乏,使全身舒缓放松,有利于睡眠,对手脚冰凉、麻木疼痛等症状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精神调养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有助于调理体寒。中医认为,情志舒畅有助于阳气运行,改善体寒症状。
转自:广东卫生信息
来源:经视健康家